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0年4月19日

新聞剪輯:地方學與GIS

  • 中國時報 【整理/謝錦芳】
  • 「地方學」主要對各地歷史文化資產、地理資訊或未來社區發展議題深入研究,每個地方都可以發展出具有特色的地方學,近年各地社大積極發展出「北投學」、「宜蘭學」、「美濃學」、「基隆河學」等。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指出,八八水災之後,屏東社大發展「屏東學」的重點在探討屏東平原與水患的關係,「台南學」則關心曾文溪、鹽水溪的整治、曾文水庫的淤積等問題。

         二○○六年起,社區大學開始將地方學與GIS(地理資訊系統)結合,發展公民參與式的地方學。林朝成指出,拜科技發展之賜,GIS越來越普及,自由軟體可以自行取用,透過Web2.0的概念,地方文史資料庫不再只是由學者專家來建構,有興趣的民眾可以運用GIS的技術來建構家鄉的水文、地理資料庫,並且結合公部門的資料庫做進一步的利用,同時也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基礎。

    穿越時空 林明志探索康熙台北湖
  •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2010-04-19
  • 「三百年前,台北盆地曾是一個鹹水湖?圓山、芝山岩在康熙年間曾是小島?隨著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康熙台北湖可能重現?」社區大學講師林明志、陳宣靜夫婦穿越時空三百年,帶領學員以相機探索康熙台北湖的演變,過程中趣味橫生,也讓社區民眾更加了解大台北數百年來的水患史。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資訊系統(GIS)普及化,成為發展地方學的最佳工具,也為林明志找到理想另一伴。二○○六年八月,林明志在宜蘭縣舉辦地方學GIS研習營,剛從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畢業的陳宣靜特別從花蓮趕來參加,聽到GIS的應用實例,非常震撼,從此跟隨林明志投入地方學與GIS的相關應用。

         兩人後來因興趣相投結為連理,並且共同在社大開課,最特殊的一堂就是康熙台北湖歷史流域生態變化。

         對地景生態頗有興趣的林明志自台大動物所博士班畢業後投入社區大學,經常帶著學員實地考察三重、社子、蘆洲等淡水河流域的生態變化,妻子陳宣靜成為最佳助手,近年岳父大人陳英進自大同公司退休後,由於熟悉電腦,也加入社大這門課,協助學員解決各種電腦疑難雜症。他們一家三口都投入社大,傳為佳話。

         「你知道嗎?歷史上,台北盆地曾經有三、四次出現湖泊。考古人員在圓山貝塚發現貝類化石,信義區一○一大樓地層下也曾挖出大型貝殼,證明以前台北盆地曾被湖水淹沒。」林明志說,「研究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未來。」

         文獻記載,康熙卅三年(一六九四年)四月底台北曾發生大地震,部分地層陷落,海水入侵形成鹹水湖,今天的社子島、關渡平原、三重、蘆洲等地都淹在水裡。

         林明志說,「台北市如果沒有築起高聳的堤防,洪水一來,台北湖就出現了;未來如果海平面大幅上升,康熙台北湖當然可能再現。」

         「蘆洲地名出現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蘆荻泛月是淡水八景之一。」林明志指出,蘆洲、三重是台北盆地最低點,古地圖可以發現三百年是一片汪洋,後來詩人墨客來此泛舟賞月,因而有蘆荻泛月的說法。

         「GIS可以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製作網路地圖,這就是公共參與的新形式。」陳宣靜表示,只要準備相機與全球定位器即可以上路。

         社大學員從市場賣菜的媽媽到大學退休教授都有,也有人從來沒有打過電腦,不過,學員經常有令人驚喜的表現。有一次,南港社大一位在工廠擔任作業員的女學員參與蚊子館的調查,多次把新發現製作成新聞,主動po上公視的公民新聞網,發揮了公民監督的力量。

         從康熙台北湖歷史流域的生態探索,林明志與陳宣靜巧妙將地方學結合公共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讓學員重新認識三百年前的康熙台北湖遺跡,也對台北盆地的水文化有更深刻了解,具體實踐了地方學的公共參與精神。

    0 意見: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