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樂成宮」有261年歷史,媽祖遶境也已舉辦了192年,不僅歷史悠久,也是台中市非常重要的民間信仰。今天展開大屯十八庄遶境活動。旱溪媽祖遶境活動去年已被內政部列入台灣宗教百景之一,這次媽祖遶境將行經烏日、霧峰、大里、太平、東區、南區、南屯區、北屯區、北區與西區等10個區共計104個里,駐駕或停駕82座宮廟,希望媽祖遶境為境內帶來祥和之氣。
遶境活動的前一週末,臺灣文化學系協助樂成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歷史GIS研習,本活動不僅提供學員們GPS及GIS在宗教民俗上的應用指引,也實地指導學員運用GPS APP來模擬遶境活動的路徑與照片記錄。以下是這次活動過程相關照片。
工作人員心得分享:
研習結合實作 學習更有成就感
在準備去台中前的幾次work shop,從討論中學到如何讓POI在裡面能夠呈現比較符合螢幕大小的作法、影片剪輯嵌入、錄製MP3檔…等,嘗試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場合呈現景點書,後將一台台平板裝好該有的APP,發現有些平板被玩得很透徹,有的卻好像只是放在手邊當展示品。上學期末暑假,我參加北投八頭里仁協會辦的新北投車站回娘家-文史志工研習,這個研習跟老師今天在台中的有很大落差,真的聽一下就想走,傳統式的請人來講課但與實際要做的事關聯性不高,第一次看到整個演講幾乎都是用平板來解說,台下又可以同時動手操作,雖然有些不常用3C產品或年紀較長的叔叔阿姨們需要我們小TA幫忙解惑,跟他們再次講解使用與操作方法,且還有較聽不懂中文的長者,需要用台語解釋,而後他們自己出去走走錄下軌跡,回來使用google earth飛覽,甚至手邊有電腦的就一邊跟著老師的步驟做,我想他們一定在心中有小小成就感吧! (曾乙正)
長輩們的學習熱誠令人嘆服
這兩天下來的研習讓我打破以往的想法,我們毅然覺得平常的事情,但在這些學員眼裡是件那麼難的事,以及他們努力的態度也讓我非常欽佩。當天指導到一些學員從註冊Google帳號到APP的安裝,每講一句就寫下一句,雖然這舉動在我們眼裡好像很浪費時間也很費力,但他們會花多少時間回去複習這些動作?就算課堂上沒跟到進度,執著著”記下來”就對了。另外還有一位阿伯他因為設備的問題來回繞了樂成宮至少四次,得知原因後也不生氣反而只是笑一下就坐回位子上繼續聽講,休息後還是跑來我們旁邊詢問剛剛教的部分,不會因為剛才的問題給澆了大盆的冷水。他們有著一份熱情想來學習新知識、接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豐富性,這並不像我的父母,嫌麻煩而不想去接觸這些抽象的東西;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所有老一輩的長者都對這些近而遠之,也有想學習的長輩渴望著這些知識,只是他們需要協助而已。研習中,有位女士問了我一堆問題與安裝步驟,我也慢慢地一步一步指導她,當她了解後她對我說了一句話:「謝謝你阿!浪費了你那麼多時間,我們反應比較慢,需要慢慢記下來,謝謝你那麼有耐心的教我」。(劉冠翰)
GIS初學者也能獲益良多
其實我大一的時候並沒有選擇GIS學程,所以我一直很擔心自己是否能勝任這項工作,在跟其他研究助理的合作並不斷學習之下,雖然並還沒有建立起自信心,但覺得自己有一步一步的成長。我和其他三位研究助理一起完成了繞境路線中行經廟宇的點,也完成了樂成宮的POI,並將研習營要用到的平板APP都下載完成,就是為了3/29的研習營做準備。這次到台中工作,我學到了很多,也感到很充實,當天我們協助學員使用手機、平板,因為大部分的學員為中老年人,所以他們對於現代的機器並不是操作的很熟練,有些人也認為智慧型手機太複雜、不易操作,但大部分的人都很熱衷於這次的教學內容,覺得這就是他們一直很想學會的APP,所以當實作的時候他們就很認真地進行測試,但是礙於大部分的人沒有帶筆電,所以教學內容中有些部分,他們並沒辦法一次就學會,這點讓我覺得很可惜。能為其他人解惑我覺得很開心,雖然不是些深難的問題,但透過跟學員的互動,也讓我重新複習了一遍對於這些APP的運用,並學到解說及表達的能力,雖然過程中有感到辛苦得時候,但整個活動下來,真的讓我獲益良多。(楊芝菁)
分工合作力量大,團隊默契更上層樓
這次樂成宮研習的籌備,有很多事是當初沒料想到的。例如:場地、設備、是否有活動等等,預先在準備事情的時候,把可能突發的狀況想清楚是非常重要,這個經驗對我而言非常可貴。原先自己準備的項目為樂成宮的建築藝術,在抵達現場後,看到照片中的實物有親切的感覺,同時對於背後的意義有更深的了解,感覺對於廟宇文化的收穫良多,我相信以後進到各地的廟宇,都可以用這次得到的知識,好好觀察這些藝術典藏。在這次活動中能幫助這麼多民眾利用手邊工具,進行一些家鄉的紀錄,其實非常開心,一些長輩的興奮溢於言表,感覺非常有成就感。本次聽專攻歷史的林老師談地圖,覺得他的論點對我非常有啟發:對統計資料繪成的圖,該抱有質疑的態度。這是做學問的基本態度,也是我自己更該充實的地方;又,一方面聽到一些內幕消息,不禁覺得對於未來的世界更該繃緊神經,機會真的要好好抓住,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待人處事,都該學著成長,不可不慎。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同時也要謝謝夥伴們的辛苦合作,分工後的力量非常強大,合作的默契又在此上升一階了,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繼續學習!(呂鴻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