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Google Map的普及與web2.0技術的快速發展,由中研院GIS中心所提供的 "新舊地圖比對工具”已增至四套,包含了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兩萬五地形圖、五萬蕃地地形圖、五萬地形圖等極具意義的基本地圖。以1924-1944的五萬分一地形圖為例,這是日本統治期間以最精密的測量技術針對整個台灣測繪的基本地圖,其測繪工作雖經歷太平洋戰爭而暫時中斷,在日本戰敗前仍完成了包含玉山群峰等南部中央山脈區域的調查。誠如該地圖工具網站所述,戰後美軍也利用這套地圖來編纂出各式台灣地圖,這套五萬分一地形圖可說是串連日治時期及戰後時期的關鍵地圖。
然而,使用這樣的免費地圖套疊工具雖然非常簡便,但有幾個仍值得使用者留意並思考的問題,特別是當一本傳統地圖集變成一個馬賽克鑲嵌的拼圖所延伸出來的歷史地圖解讀上的課題。
1.圖例的解讀:姑且不論地圖圖例隨著時代演變發展出更細緻的符號,或因為地圖性格不同而有不同的代表圖例等課題,線上的電子地圖為了相互拼接,無可避免得將圖邊、圖幅說明或圖例切除,其最終產品常缺乏地圖解讀上的資訊。
2.每幅地圖製作年代的異同:早期地圖的測繪工作受限於技術與複雜地形環境,往往得耗時數年甚至數十年,每張圖的測繪及製版年代都不相同。常有相比鄰的圖幅,彼此完成年代卻相差十年以上的情況。對於地圖資訊的年代解讀需要加以留意。
3.地圖的性格差異:不同製作單位與製作年代的基本地圖集,有其獨特的繪製目的及地圖性格,甚至還有基準點、單位、概括化等的差異。在套疊比較不同時期地圖時,需審慎使用,畢竟地圖不若航空照片,是經人解讀並再詮釋過後的產物。
以上兩圖是筆者兩年前整理的1907-1916蕃地地形圖、1927-1938及1944台灣五萬地形圖的各圖幅繪製時間分布主題圖。這背後也可凸顯一另一個課題,1944年的圖相當稀有,目前中研院所提供的五萬地圖比對工具,主要還是以1938年的地圖為主。
補充:中研院WEBGIS工具網站(Google 地圖小工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