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建成圓環的變遷與歷史記憶,一直是我上課常拿出來討論的案例。去年九月有幸參加圓環文化工作室所舉辦的<圓環老街記憶>導覽活動,這場有宅宅界德高望重的洪大師親自導覽的加持之下,才公告一兩天馬上就爆滿了。當日的導覽路線如下:
說明都市計畫裡的圓環角色→戰爭時代疏開的街道破壞遺跡→大中華戲院跡→日本時代老郵便局巡禮→清代鐵路遺跡→日新國小→遠東戲院跡→台電株式會社變電所→寧夏路再走一段清代鐵路遺跡→大同分局→靜修女中→蓬萊國小→國聲戲院遺跡→達觀眼科醫院→談談寧夏路上的名人軼事
光看到以上的考察景點,想必已經讓不少人眼睛為之一亮,想跟隨導覽實地一探究竟。圓環文化工作室的版主水瓶子在部落格中也補充了考察路線圖(使用Google map)以及兩張日本時代的街道圖影像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有關建成圓環週邊的歷史文化與人文風貌的解說,有太多專家可以講的比我精采,我也不想再這邊獻醜。這篇小短文就來提供考察圓環老街前後,可用來參考並記錄考察成果的免費網路地圖資訊吧。
1.台北城大稻埕歷史地圖(WEBGIS)
這是由中研院在2001年所製作的歷史地圖webGIS網站,裡面把主要的歷史建築建立向量圖框,可套疊在1948年空照、1932、1914的台北市街圖及1904的台灣堡圖上。考察前若能善用這套免費網路地圖資源,相信可以對大稻程及圓環一帶的歷史空間有基本的掌握。
2.PICASA網路相簿地圖~台北建成圓環考察
Google所提供的免費網路地圖相簿~PICASA,可輕易的將相簿中照片一一拖曳到拍照的地圖位置上,建立所謂的相簿地圖。點選相簿地圖中的小照片,即有彈跳視窗顯示較大照片及說明文字。PICASA其實很適合用來向文史背景的學生介紹GIS的基本概念。一般來說,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對GIS的需求不外乎是:
(1)套疊好的基本地圖
(2)歷史事件的文本或屬性
(3)事件發生地點的空間位置。
PICASA使用Google Map的道路、衛星、地形等三種底圖首先滿足了地圖套疊的基本需求(1);相簿的文字說明欄位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填寫每張照片(故事)的內容(2);而最後使用者僅需有對照片拍攝地點的地圖判讀能力,即可建立照片地圖(3)。上述的操作流程,有別於傳統GIS強調量化資料處理,提供了人文研究常需要的質性資料空間定位的功能。
3.Google Map的主題地圖發布PICASA的相簿地圖,可完整輸出到Google Map我的地圖中,同時Google Map也提供使用者編輯地標點並嵌入照片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在地圖中加入點、線、面等不同的標示,跟相簿地圖整合輸出為一互動式的主題地圖。
打造一個量身訂做的網路地圖,其實就這麼簡單,跟過去耗時費工的WEBGIS網站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