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2年8月21日

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的數位人文考察(摘要)


    臺灣在二十世紀末啟動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十多年來的執行與圖資蒐集已有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日治時期的大比例尺地形圖,藉由國內各典藏單位的彙整與海外徵集,從1896年的二萬分一迅速測圖到1944年五萬分一的編纂圖幾乎都已全數蒐羅齊全。目前最常被使用的日治大比例地形圖主要為《臺灣堡圖》與《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前者測量範圍以平地為主,約占台灣面積的60%;後者以西部平原為主,測量範圍僅占台灣面積的45%。而測繪範圍含括台灣全島日治後期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卻因測繪期間最長,版本最複雜,且因二戰期間作為軍事密圖的嚴密管理,至今仍無完整的典藏研究報告,甚至有不少與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混用或誤用的情況。


日治後期的五萬分依地形圖不僅全部是經正式三角測量的基本圖,部分地圖使用空中攝影併用地面攝影的方式製圖,提供了日治前期臺灣中央山地未調查完成的詳細地形資訊,且個別圖幅(總計110個圖幅)往往有多個版本,直至日本戰敗為止,20年間一再更新補測,因此在邊界、聚落、道路等方面留下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環境資訊,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過去未受重視的原因,除了同是日治後期的臺灣兩萬五分一地形圖、中央山脈及東部地區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廣泛使用之外,戰後國民政府沿用美軍戰時測繪的五萬分一地形圖,並修訂為聯勤版地形圖有密切的關係。

    本研究欲藉由地理資訊系統(GIS)及相關數位科技,將目前已可取得的日治後期五萬分一地形圖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圖資來源包括中研院數位化的水利署、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日本學生社復刻出版、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數位典藏圖資、日本國會圖書館、國土地理院的複印本,以及東京大學捐贈台大圖書館的外邦圖數位典藏圖資。本研究將藉由數位人文的考察,嘗試回答以下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幾個關鍵性研究課題:

1.       釐清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的四大測繪類型及其圖幅範圍,包含(1)1920年代由《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縮製而成的編纂圖(2) 1930年代補測的高山地區地形圖 (3)因戰事及國防因素圖幅的改版與要塞地空白的覆蓋 (4)終戰前夕對海拔3000公尺以上山區及部分平地軍事地區的測繪。
2.       探討日治後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測繪的20年間,不同時間序列及歷史發展背景下的圖幅測繪位置及其空間變遷,尤其是分析日本殖民政府在終戰前測繪區域的地理特色及其空間意涵。
3.       本套地形圖日治後期測量精度最高的地圖,本研究將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套疊分析,這套地圖在行政邊界、蕃界、蕃社位置、戰時新增軍事設施及道路,有哪些其他地形圖上不易得見的地理資訊,並舉例分析驗證。

前數位時代對於歷史地圖往往只做到圖面的掃描存檔,但也常出現各種版本也混淆不清及圖幅的誤判,或因為圖資蒐集的不完整,導致詮釋資料紀錄的不足。今日藉由不同數位典藏來源的交叉比對,以及數位人文技術的展開,不僅可更清楚釐清日治後期最具代表性的五萬分一地形圖的繪製脈絡,也將運用空間資料探勘、圖資空間分析等方法,處理前數位時代難以觀察的人文現,進而深化台灣在日治後期的歷史地理研究。

0 意見: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