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5年12月6日

用地圖說故事 七星潭Mapping Party成果連結




活動成果(故事地圖)

七星潭Mapping Party活動紀錄 <活動動態影片故事地圖>

第一組  七星潭自行車步道小旅行<故事地圖>   APAS_ Story Map

第二組   Hey Hey TASK<故事地圖>

第三組  台肥到海洋深深深幾層<故事地圖>

第四組  太平洋一隅<故事地圖>



2015年9月16日

文資導遊領隊培訓_鐵道神軌奇航帶你探索花蓮發展史



     花蓮縣文化局今年五月首度舉辦縣內文化資產導領隊培訓課程,反應熱烈,十月將再推出三天的「鐵道神軌奇航」研習,邀請台灣鐵道重量級專家洪致文、蘇昭旭、古庭維,東台灣文史研究學者潘繼道、郭俊麟,台鐵資深業師與鐵道文化園區經營業者等人,以座談分享和行動導覽APP實作,帶領學員由歷史、人文、科技、文創等面向領略東線鐵道前世今生與花蓮發展史,本次研習預定招收35名學員,同時並受理「123文化踩線小旅行」報名,九月十四日開始線上報名,詳細情形請上文化局網站辦理。

       為與觀光發展政策緊密結合,展現多元深遂的文化之美,花蓮縣文化局今年規劃辦理「太魯閣國家公園」、「東線鐵道文化」二個主題的文化資產導遊領隊培訓課程,透過專業師資授課,及行動導覽APP規劃遊程,建立花蓮文資解說的種子,結訓學員會取得文化局認證,共同推動花蓮文化資產遊程。

    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為東線鐵道發展的歷史見證,亦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762mm輕便軌文物的基地,其文化意涵並不侷限在現有的園區,更可回溯日治時期東部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及後續花蓮港街市區佈建、花蓮築港等。今天適逢二戰結束70週年,研習中也將介紹美軍轟炸下花蓮港市,包含當時主要轟炸目標的車站、機場、及花蓮港等重要產業基地。

      作為研習重點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2002年起,在花蓮縣文化局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專家、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逐步調查、登錄鐵道花蓮市鐵道相關歷史建築,並展開一系列修復、文史收集、人才培訓等工作,2011年完成全區修復。藉由園區的導覽與參訪,以重溫臺灣東部鐵道運輸歷程,在近年「鐵道藝術網絡計畫」的執行以及委外經營的創意活化下,已萃煉出園區文化資產管理與文創產業鏈結的新樣貌。

         繼五月太魯閣國家公園研習聘請到優秀師資,鐵道文化研習也推出涵蓋產官學的黃金陣容,如:鐵道專家洪致文、蘇昭旭、古庭維,文化部門的文資局專門委員林旭彥、花蓮縣政府原民處處長陳建村、花蓮縣立圖書館館長楊淑梅,花蓮文史專家東華大學台灣系副教授潘繼道、助理教授郭俊麟,台鐵資深業師花蓮工務段前後任段長陳主安、塗福卿,以及創意高手鄭明岡、林景川導演等人。課程安排亦摒除單一講員授課,採取研討會座談方式,以對話激盪更多想法和見解。

      本次除了辦理認證的研習課程,鐵道二館委外廠商亦在文化局的指導下,推出「123文化踩線小旅行」,以「一日遊花蓮,二潭+三個文化館」的輕旅行遊程。有別於一般景點式旅遊,以「人文玩樂」概念,包括在地聞名的七星潭、鯉魚潭,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松園別館和慶修院三個文化資產點,體驗知性與美景兼具的花蓮風采。

       研習活動於十月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八日三天舉行,預定招收三十五名學員,並同時受理「123文化踩線小旅行」報名,小旅行於十月三十一日、十一月一日分二梯次辦理,每人費用一千八百元,含車資、保險、午晚餐、文化館門票、解說、摺頁、紀念品和當晚在鐵道二館舉辦的露天音樂會飲料折換卷。報名請洽文化局網站或以下報名網址http://goo.gl/forms/dFMjMTrWum

2015年5月31日

轉載/不只講教科書分享感動的太魯閣


圖:首批的文資導覽培訓「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工作坊,昨天完成第一梯次受訓,正取學員有三十五位,有二十八位通過認證,獲得專屬徽章及獎狀,通過認證學員,也將成為各單位尋訪文資導覽專員時的優先推薦名單。(記者黃婉婷/攝)
首梯文資導覽培訓結業 

「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工作坊 28位通過認證 成為各單位尋訪文資導覽優先推薦名單
記者黃婉婷/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與東華大學合作舉辦的首梯文資導覽培訓「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工作坊,昨天完成第一梯次受訓,正取學員有三十五位,有二十八位通過認證,獲得專屬徽章及獎狀,通過認證學員,也將成為各單位尋訪文資導覽專員時的優先推薦名單。參與學員大多為觀光旅宿從業人員,他們表示,有別以往的賞景導覽,由人文歷史縱深的角度重新認識太魯閣,期許未來能以「有溫度」的解說,引領遊客走進太魯閣之心。

更了解太魯閣生態文史

 從台北遠到而來參與課程、計程車創新學院的魏瑞儀說,這次的培訓,更了解太魯閣的生態、歷史、人文,帶隊導覽能更深入解說;學員羅耀星說,以往只有聽課,去太魯閣也走馬看花,現跟隨老師親至現場踏查,更了解太魯閣的多樣的地質生態及歷史人文。
首梯文資導覽培訓,在二週內共四天的工作坊課程,講員陣容涵蓋太魯閣嚮導與歌手一好屴夯、東華大學民族所博士班金尚德、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李光中教授、太魯閣國家公園資深解說員林茂耀、古道專家鄭安晞 、繪本作家李如青等人,分別就太魯閣族文化、太魯閣百年戰役、世界遺產、自然資源和中橫開發的人文故事等面向,更深入太魯閣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APP建置數位導覽旅遊路線

  計畫主持人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郭俊麟並以人文數位行動導覽的專長,指導學員運用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APP功能,建置可供公眾使用的數位導覽旅遊路線。融合數位科技的新嘗試,也增加實務導覽的工具利用。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參與學員大多為觀光旅宿業、導遊領隊和計程車司機,對太魯閣導覽早已嫻熟,對景點並不陌生。然而,授課方向著重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互動的歷史軌跡,充滿情感和溫度的視野。講員們的上課內容,無異也是個人生命與太魯閣交織的感動,每個學員上課後都覺得獲益良多,並對未來多元觀光人口己有上緊發條的準備,以達推廣保存維護本縣珍貴文化資產。
創作「你的」太魯閣經驗

   繪本作家李如青提到,並不是要講述教科書的太魯閣,而是「你的」太魯閣。他以自身創作《紋山》的經驗,想像自己吊掛在千米高的絕壁挖鑿公路,山風很大全身搖晃。中橫是一條以生命開拓出的刻痕,這道刻痕留在太魯閣土地,也留在人的身體和心靈。

     經過幾天室內課程引導,學員昨日進行戶外導覽,覺得比以前更被太魯閣一草一木所打動,六組學員也以自己的豐富經驗,設計三天二夜太魯閣主題小旅行,並上傳導覽景點內容於「文史脈流行動導覽APP」上。這些數位內容不僅展現了本研習豐碩的學習成果,也可供大眾瀏覽使用,推廣花蓮文化觀光導覽。

     首梯三十五位學員,共有二十八位通過認證,花蓮縣文化局除頒發證書之外,特別製作文化資產導覽徽章,鼓勵學員未來投入花蓮文化深度旅遊的導覽工作。本次太魯閣文化培訓班課程為因應報名者眾,特別加開第二梯次,將於六月三日開課,為期四天,第二梯次研習名單己於五月二十日在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抽出。

2015年5月23日

神雕峽旅文資研習相關報導/李光中:傑出普世價值需3大要素支持

太魯閣申報世遺
包含符合登錄基準、通過完整性跟真實性檢驗 以及未來的保護和經營規劃  更生日報記者黃婉婷/報導

DSC08925

太魯閣國家公園若要申報世界遺產,需符合世界級的「傑出普世價值」,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指出,「傑出的普世價值」是跨越國界和世代的,意指文化與(或)自然的特徵是極為特別,足以跨越國界,且當代與未來的全體人類都認同其重要性。而「傑出的普世價值」需三大要素支持,包含符合登錄基準、通過完整性跟真實性的檢驗,以及未來的保護和經營規劃。

    世界遺產的登錄基準有十項,第一至四項為文化基準,五至十項為自然基準,對應登錄基準,第七、八、九、十,這四項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最有關聯。第七項「風景美質」具極為優越的自然現象、或具有非凡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地區;第八項「地質地形」代表地球歷史上某些主要階段的傑出例子,包括生命紀錄、地形發育過程中重要的現代地質作用,或重要的地形現象等。

    第九項「生態過程」,在陸域、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以及動植物群落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現代生態和生物作用的地區;第十項「生物多樣性」,具有最重要的就地(in-situ)保育生物多樣性之自然棲地,包括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之瀕危物種所在之棲地。

太魯閣擁生態及物種多樣性

   太魯閣風景美質吸引不少遊客,板塊運動、立霧溪下切的峽谷、河流回春作用可呈現地球的歷史、地貌的演變,短距離的海拔變化,使得太魯閣有著生態及物種多樣性。

    「傑出的普世價值」的第二要素,完整性跟真實性的檢驗,真實性指的是文化遺產真實無假;完整性是一種瞭解自然遺產完整無損程度的方法,需要評估,展現傑出的普世價值所必要的所有要素、擁有適當的範圍大小,足以完整地呈現代表遺產重要性的現象與作用、遭受開發與(或)忽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李光中說,若太魯閣要列為世界遺產,涵蓋範圍要到哪才夠完整,若有破壞,則會降低完整性。

    有人詢問,立霧溪河口的亞泥,是否會降低完整性?李光中說,歷史的發展無法改變,但也未必因而不能列入世界遺產,而是當專家來現地考察時,我們該如何解釋或已造成的,又該如何補救?李光中介紹,世界遺產的評估和審查過程主要包括下列五項步驟:相關資料收集彙整、專家審查、現地考察、世界遺產作業小組審查、總結建議,才得以被列為世界遺產。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但有不少專家都曾被徵詢是否參與其他國世界遺產的審查,他也曾被徵詢過。

    第三要素,有無法定的經營管理計畫,包含妥善的立法、健全的財務、有效的行政機構和人員的配置、社區和其他重要權益關係人的充分支持和參與等,太魯閣國家公園若要申請世界遺產,與當地太魯閣原住民的關係為何,是否得到充分的支持與參與。
一旦列世遺 全球民眾共有保護

   李光中說,世界遺產是榮譽,也是責任,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意味這個遺產不僅是國家,更是全體人類所共同擁有的,值得全球民眾共同來保護注意,免於受破壞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被列為世界遺產就永久有榮譽,天災或人禍也可能導致被除名,目前已有兩個世界遺產被除名。

美質恰巧也是落石成因

    李光中說,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美質來自板塊運動、地形地貌的抬升、颱風、氣候的影響,美質恰巧也是落石成因,這也是太魯閣經營管理的核心問題。

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文資研習啟動/新聞報導'轉載與活動照片剪影

內容包括太魯閣原民文化、中橫歷史等 盼藉此提升導遊領隊人力素質 帶領遊客深入認識花蓮文化  更生日報記者黃婉婷/報導

DSC08716

     花蓮縣文化局昨天在美術館藝沙龍開辦首屆的「花蓮縣文化資產導遊領隊培訓計畫」太魯閣「神雕峽旅」培訓課程開幕式,共有三十五名學員參與,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期盼透過培訓課程,培訓優秀的解說人才,帶領遊客深入認識花蓮的文化。

     陳淑美說,公部門往往花錢在硬體整修,軟體的經費相對稀少,傅縣長以觀光立縣為主軸,許多人常說,花蓮有好山好水,但除了好山好水外,還有更多值得被述說的故事,花蓮縣文化局跨時代性的創舉,開辦文化資產導遊領隊培訓,希望觀光文化手牽手,讓旅客都能認識花蓮美景背後的文化意涵。

    陳淑美說,原本擔心這樣的課程,有興趣的人不多,原先預計招收三十五名,卻有一○五人報名,超出三倍,其中七成為觀光直接從業人員。為回應實際需求,文化局將「加碼」舉辦第二梯次,以充實縣內文化資產導覽人才。陳淑美表示感謝外,更期盼藉由課程的設計,提升導遊領隊人力素質與國際競爭力,並以縣內文化資產點之歷史脈絡為基礎,也希望學員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
經常聽到錯誤解說
   
    立德布洛灣山月村副總經理鄭明岡說,自己在山月村常常聽到許多導遊導覽解說錯誤,像是介紹原住民是母系社會,所以紋面;中橫是原住民及犯人開的這種離譜錯誤,感謝花蓮縣文化局開辦這麼有意義的課程,讓大家除了欣賞太魯閣美景外,也能更認識背後的文化資產故事。

與行動導遊結合

      負責籌辦設計課程的是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暨研究所老師郭俊麟說,現在強調翻轉教室,領隊導遊也要翻轉,第一線導遊對在地知識很敏銳,如何與行動導遊結合,領隊導遊能帶給旅客更多及更深入的文化體驗。

     昨日培訓開幕來賓有立德布洛灣山月村副總經理鄭明岡、花蓮優質民宿協會理事長劉玲玲、花蓮導遊領隊協會理事長賴興岳等,課程內容包含文化導向行動導覽APP入門、太魯閣原民文化、太魯閣百年戰役、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自然景觀導覽與解說、文化導向行動導覽APP應用實務、太魯閣古道秘徑尋幽、太魯閣中橫歷史、文化導向行動導覽應用、太魯閣自然景觀暨文化資產導覽實務等。

    花蓮縣文化局表示,首場報名盛況顯示,花蓮觀光旅遊產業已逐漸朝深度文化之旅發展,不但遊客喜歡造訪文化景點,亦突顯花蓮縣文化推動之成效。為充實本縣文化資產導覽人才,並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花蓮縣文化局將於今年六月三、四、十及十一日,舉辦第二梯次研習,提供己報名者更多的錄取機會。第二梯次研習名單於昨天在學員及政風處人員見證下抽出。

2015年5月8日

全國首創文資導覽人才報名熱烈 文化局將加碼增辦第二梯次


      花蓮縣文化局將於5月20日起舉辦的「104年度文化資產導覽人員培訓」計畫,首場研習「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獲得熱烈回響,報名人數衝破百人,為原本預訂名額的3倍。為回應實際需求,文化局將「加碼」舉辦第二梯次,以充實縣內文化資產導覽人才。

      花蓮這項計畫為全國首度因應文化資產導覽解說開設工作坊,導入時下最「夯」的行動導覽APP數位內容製作的教學。學員出席指定時數的課程,並完成導覽內容的數位遊程規劃,分享於課程專屬APP,即可獲頒研習證書。首場『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研習原定招收35位學員,以具有導遊領隊執照者、導覽志工、文化觀光旅宿業者、大專學生為主要對象。

     至活動表訂之5/7截止日,報名人數已達105人。其中有四成為觀光旅宿業者、三成為專業導遊領隊人員、近兩成為大專學生,其餘為公教、社區及退休人員。

      文化局陳淑美局長表示,由首場報名盛況顯示,花蓮觀光旅遊產業已逐漸朝深度文化之旅發展,不但遊客喜歡造訪文化景點,亦突顯本縣文化推動之成效。為充實本縣文化資產導覽人才,並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文化局與承辦單位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協商後,決定以相同研習課程於6月3日、4日以及6月10日、11日,舉辦第二梯次研習,提供報名者更多的錄取機會。

     本次研習業於5/8上午11:00於花蓮文化局石全廳公開抽出第一梯次的正取35名及後補20名。待保證金繳費確認及遞補完畢後,5/20下午再從第一梯次未錄取名單中,重新抽選第二梯次的正取35名及候補。相關內容請參閱文化局及報名網站。

說明:本次公開抽籤由文化局人事室主管擔任監察人,於11:00準時抽籤選出研習正取及備取號碼。

第一梯次之正取、備取名單如下
(因應個資法,不在網路公開全名,以下各位學員另以Email寄發通知):

正取35人:許○涵、萬○益、黃○軒、羅○星、呂○瑋、楊○菁、魏○儀、蔡○燕、郭○珍、鄧○英、高○遠、李○翰、曾○○妤、楊○妮、黃○婷、陳○聖、邱○榮、張○興、曾○璿、李○玲、陳○○隆、黃○周、李○鑛、黃○伶、葉○錦、林○證、胡○珊、冒○強、劉○梅、李○宗、陳○婷、連○祺、陳○晴、陳○秀、闕○宏。

備取20人:蘇○正(備1)、詹○渝(備2)、張○瑞(備3)、王○茹(備4)、邱○龍(備5)、賴○緯(備6)、胡○幸(備7)、鄭○玲(備8)、郭○銘(備9)、康○能(備10)、余○鈞(備11)、蔡○芳(備12)、解○正(備13)、林○卿(備14)、盧○君(備15)、黃○進(備16)、陳○齊(備17)、馬○國(備18)、邱○蘭(備19)、張○怡(備20)






2015年4月24日

文資導覽培訓 走進太魯閣-神雕峽旅

神雕峽旅海報_終結版

    帶外地朋友到花蓮名聞國際的太魯閣峽谷,你會怎麼介紹呢?花蓮縣文化局將於104年5月20、21、27及28四日假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旁的藝沙龍,聘請武林各方名師,傳授「神雕峽旅」的獨門秘笈。從認識世界文化遺產、太魯閣自然景觀、太魯閣族原民文化、百年抗日戰役等內容,加上時下最「夯」的行動導覽APP數位內容製作。結訓學員可取得文化局認證,成為全國第一批具備專業認證的文化資產導覽人員。

    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的「文化資產導覽人員培訓」計畫,為全國首度因應文化資產導覽解說開設工作坊,學員出席指定時數的課程,並完成導覽內容的建置與路線規劃,分享於課程專屬APP,即可獲得研習證書。首批將招收三十五位學員,以具有導遊領隊執照者、導覽志工、文化觀光旅宿業者為主要對象。即日起受理報名至5月7日為止,報名資訊詳洽文化局網站。

    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深度旅遊已蔚為風尚,文化內涵更為未來臺灣觀光領略這塊土地的精髓。不過,文化資產屬於專業領域,一般領有導遊領隊證照者,未必掌握解說的精確性。因此,建置文化資產導覽專業人才資料庫,並逐漸形成市場性,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正積極推動的目標。

    本計畫由東華大學承辦,本年度的研習分為太魯閣文化和花蓮鐵道文化二大主題。計畫主持人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助理教授表示,課程設計是以結合旅遊為目標,課程設計跳脫刻板認為文化資產沈悶且傳統的框架,首次研習的主題定名「神雕峽旅」,貼合太魯閣峽谷自然地景和旅遊推廣,也讓學員猶如進入武俠小說與名師練功,體驗太魯閣文化地景的奧妙。

   「神雕峽旅」導覽培訓工作坊,首先邀請常背著吉他在百岳間用歌聲烙印TRUKU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一好‧屴夯,他也是太魯閣戰役英雄牙考‧白揚的孫子。當日講授的「原住民文化」將以歌聲開場。鑽研「太魯閣百年戰役」多年的金尚德老師將深入介紹這二十世紀山地最大戰役的文化遺產;東華大學的李光中教授則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為大家介紹太魯閣峽谷的自然與人文特色。

     此外,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資深解說員林茂耀老師,將透過精采的照片與親身經驗的分享,帶領學員認識太魯閣豐富的自然美景,知名古道專家鄭安睎博士則以「太魯閣古道秘徑」為講題,介紹十多年來的的古道探險心得,中橫公路開拓史則力邀繪本作家李如青,分享在創作《紋山─中橫的歷史》長期在中橫採集的感人故事。

導覽培訓要練的另一項「武功」,是教導學員如何將所學、所感,用自己行腳足跡和說明放到行動導覽APP中。本次研習由郭俊麟助理教授導入科技部「資通-文史-觀光」跨領域無線行動導覽服務平台推廣聯盟的創新文史導覽APP。一方面引導學員運用文史導覽行動知識庫,同時也培訓更新、活化這導覽平台的專業人才。郭俊麟強調,每位文資導覽學員均是文史數位的種子,若能以自己觀點建置行腳和景點遊程,就是為外界打開一扇認識自己家鄉的窗戶,對於未來推動文化資產概念有莫大幫助。

2015年3月24日

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計畫課程-GPS軌跡解讀與照片定位

過去三年,在原民會及社團法人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的協助下,平埔聚落先後進行了人、文、地、產、景以及植物的資源調查。希望藉由GPS的研習課程,來協助平埔聚落把這些調查成果融入GIS內,並且結合歷史地圖等資料,製作出自己的聚落地圖。

工作坊進行前的討論與交流

討論1:目前為止各聚落所進行的人、文、地、產、景等資源調查,是用什麼工具紀錄的呢?若要在地圖上展示需要包含有哪些資訊才能進一步處理呢?
  1. 筆記本
  2. EXCEL清單
  3. 數位相機拍攝照片
  4. 智慧型手機拍攝照片
  5. GPS軌跡記錄
討論2:各聚落夥伴過去是否有使用Google地圖、Google地球的經驗? 是否有辦法把上述的這些成果跟Google地圖或地球平台結合展示呢?
  1. 過去使用過Google地圖記錄地標資料
  2. 新版的Google地圖知道怎樣開啟 kml檔案並製作我的地圖
  3. Google地球的使用經驗知道怎樣儲存kml檔案或kmz檔案,也知道兩者的差別
  4. 會將照片嵌入Google地球的地標點中
  5. 知道怎樣套疊影像到Google地球
討論3: 過去是否有使用過 GPS軌跡記錄器材、 GPS相機或相關器材進行聚落資源調查的經驗?
  1. 完全沒有經驗
  2. 有用過汽車導航,行車記錄器
  3. 有用過,但不太清楚 GPS的檔案格式
  4. 手邊有過去存擋的 GPS軌跡與地標點資料
  5. 有 GPS器材,也知道使用的方法
以上討論,你的選項都是1也沒關係,只要你手邊有智慧型手機,也知道怎樣上網。我們就來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學習怎樣進行GPS田野調查與照片定位吧。

研習大綱

單元一:行動通訊時代的GPS入門
  • GPS基本概念
  • Google我的足跡APP實作(for Android)
  • myTracks軌跡記錄實作(for IOS)
  • GPS記錄戶外實作
單元二: 網路相簿與照片定位
  • PICASA網路相簿的地圖功能
  • PICASA相簿地圖的存擋與發布
  • 輕鬆將FB照片連結到Google地球
  • Google地球的圖層編輯
單元三: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應用
  • 認識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的地圖圖層
  • 點、線、面數化功能與檔案儲存
  • 地址對位功能的使用
  • Google地球與歷史地圖整合應用
單元四: GPS軌跡與地方歷史空間探索(短片1,短片2,短片3)
  • GPS軌跡的轉存與Google地球套疊
  • GPS軌跡的飛覽地方歷史空間的探索
  • 開放街圖OSM的套疊與比較
  • 聚落草根地圖的繪製與活動企劃

 OSM for Google地球http://ge-map-overlays.appspot.com/





2015年3月1日

「從地球儀、地圖到臺灣模型」,一同出發觀測世界、遨遊天際

為配合寒假的到來,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自即日起至3月15日止,舉辦「觀測世界-從地球儀、地圖到臺灣模型」特展。這是一場適合學童與家長,可共同觀賞、寓教於樂的展覽,歡迎有興趣的大小朋友至中心網站查詢,或電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

鄉土教育中心表示,本次特展為老松國小創校12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展出包括50多件不同時代,富有生活饒趣的作品,內容有「臺灣造型」的生活用品、文創商品、旅遊小物,和見證大時代與公共建設的紀念品;以及40多張臺灣百年來各時代不同用途的古地圖;30多顆不同材質與創意,除了傳統球體模型,還包括可讓人體會各種地理、環保、人文意象的手作模型地球儀;10多件昔日老松國小空間教學的器材教具。

這次展出的創意地球儀,有的是利用特殊紙材、或精巧的拼圖構成、或具備螢光功能樣式。這些透過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意象所設計的地球儀,一樣能表現出包括經緯度、地層內部構造、地形地貌的高低起伏等,讓學生能深刻了解地球結構與時區的差異。另外,中心也希望來參觀的學童與民眾能透過各種前人觀測、丈量世界的工具說明介紹,提升對於地理空間觀念的認知,進而探索人與土地的生活經驗。

展覽中亦展示百年老校-老松國小的地理教學器材,經由這些展品可觀察各個時期學校老師們是如何運用不同類型的教具,讓學生們從太空星際、地球、世界各大洲建構地理空間概念,進而認識瞭解臺灣,以及自身居住的生活空間。

中心指出,人類與生俱來就會利用五官與手腳來觀測、甚至丈量自己所處的世界,可以說人類的肢體就是最好的測量工具。在觀測的過程中,可訓練小朋友擅用自己的感官,增進其身心的靈敏度,亦可提高孩子們認識周邊環境的興趣。此外,也可以利用身旁隨手可得的小物品,如積木、橡皮筋、玩具等,來教導學齡前年幼的小朋友,學習如何量測身旁物品。

地球儀、地圖等觀測工具的產生,不僅見證昔日的生活時空,也反映出人類的空間觀點及繪圖技術的演變。早在17世紀,「臺灣」已經出現在當時的航海圖與世界地圖上。不同時期,由不同的繪圖者,為臺灣留下一幅幅不同視野的古地圖,讓我們掌握所處空間更多的環境訊息、特殊地名、地方特色、空間觀點與地理變遷。

展覽自即日起至3月15日止,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開放參觀。展覽期間亦將規劃專題講座及親子手作DIY活動,歡迎有興趣的小朋友及家長至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站http://hcec.tp.edu.tw查詢報名,或電洽02-2336-1704分機30江老師洽詢。

2015年2月3日

高雄古地圖及歷史地圖集成

      《高雄古地圖及歷史地圖集成》之緣起,是因應2010年高雄地理空間因縣市合併的新格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進行「高雄史料集成」的史料編纂工作。其中「高雄史料集成地圖篇‧第一輯」之計畫,委請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運用GIS繪製22幅新製歷史地圖,另徵選32幅老地圖,並輔以導讀文字,介紹高雄的地圖史料及歷史政區地圖,集結而成。

      古地圖部分,以接近原寸複刻為精神,讓讀者可以辨識圖上文字直接閱讀古地圖的內容,以利史料推廣。主題則設定行政區域沿革、城市發展、港口發展、地理變遷四大類。許多珍貴地圖是初次公開複刻,如《臺灣堡圖》打狗要塞區,《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地形圖》高雄要塞區初版(以上兩圖,1996-98年遠流均未複刻),另收錄詳細至大字邊界的高雄州地圖,範圍包含舊高雄縣區和屏東縣,標示所有蕃社。

1069411329_l

      本書新繪之歷史地圖,則鎖定歷史地圖的基礎--行政區域沿革地圖為主軸,精繪高雄地區自清末至今,涵蓋廣域政區和都市內部空間的相關地圖。由於高雄附近長期為要塞地帶,許多都市地區的圖幅(如1912年五街庄合併為打狗、同年打狗附近支廳及區的劃分、1932-43年高雄市域的擴大)鮮少流存地圖史料,作者係用文獻史料轉化為歷史地圖。新製歷史地圖皆統一圖式設計,便於讀者觀察高雄政區之長期變遷。以下為該書地圖清單:

政區主題

1. 1870年/ Charles W. Le Gendre/ 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
2. 1879年/ 李聯琨/ 臺灣前後山全圖
3. 1900年/ 臺南縣/ 臺南縣管內全圖
4. 1901年/ 小出書店/ 臺南縣管內全圖
5. 1907年/ 臺南新報社/ 鳳山廳全圖(南部臺灣紳士錄)
6. 1907年/ 臺南新報社/ 蕃薯寮 廳全圖(南部臺灣紳士錄)
7. 1917年/ 臺南廳/ 臺南廳管內圖
8. 約1920年/ 高雄州/ 高雄州管內圖
9. 1931年/ 盛文社/ 高雄州管內里程圖(上)
10. 1931年/ 盛文社/高雄州管內里程圖(下)
11. 1940年/ 旗山郡/ 旗山郡管內圖
12. 1956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全圖(高雄市志‧概述篇)
13. 約1946年/ 高雄縣政府/ 高雄縣圖
14. 1954年/ 高雄縣政府/高雄縣圖

市街主題

15. 1908年/ 鳳山廳/ 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圖
16. 1922年/ 高雄州/ 高雄市區改正圖
17. 1924年/ 總督府交通部鐵道局/ 高雄市街圖(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18. 1927年/ 總督府交通部鐵道局/高雄市街圖(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19. 1936年/ 高雄市役所/ 高雄市略圖
20. 1937年/ 盛文社/ 高雄市街計劃圖
21. 1939年/ 高雄州/高雄都市計畫地域圖
22. 約1947年/ 昭明社/ 最新高雄市街詳圖
23. 1964年/ 南華/ 高雄市街圖

港口主題

24. 1913年/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 打狗築港計畫圖(打狗築港)
25. 1923年/ 高雄市役所/ 高雄港 平面圖(高雄築港要覽)
26. 1930年/ 高雄市役所/高雄築港平面圖(高雄築港要覽)
27. 1958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港 (高雄市志‧港灣篇)
28. 1978年/ 高雄港 務局/ 高雄港 港區範圍示意圖

地理變遷主題

29. 1904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打狗港(臺灣堡圖)
30. 1928年/ 陸地測量部/ 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初版)──高雄
31. 1943年/ 陸地測量部/日治時期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修正測圖)──高雄
32. 1944年/ Army map Service/ Takao (Formosa [Taiwan] City Plans)

【圖版2】 新製歷史地圖

1. 1887年臺南府政區圖
2. 1895年臺南縣政區圖
3. 1897年鳳山縣、臺南縣政區圖
4. 1898年臺南縣政區圖
5. 1901年鳳山廳及蕃薯廳政區圖
6. 1909年臺南廳及阿緱廳政區圖
7. 1912年打狗附近堡里
8. 1912年打狗附近支廳
9. 1920年高雄州政區圖
10. 1920年高雄附近街庄組成
11. 1920年高雄街附近圖
12. 1924年高雄州政區圖
13. 1925年州轄高雄市政區圖
14. 1932年高雄州政區圖
15. 1932年州轄高雄市政區圖
16. 1940年州轄高雄市政區圖
17. 1943年州轄高雄市政區圖
18. 1943年高雄州政區圖
19. 1946年省轄高雄市政區圖
20. 1950年高雄縣政區圖
21. 1979年直轄高雄市政區圖
22. 2010年大高雄市政區圖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