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13年11月10日

2013SOTM_Taiwan_開放街圖計畫的社群參與及資料品質驗證-花蓮豐田地區的實證研究

       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OSM)計畫的概念主要是透過民眾的力量來製圖,並將地圖分享給他人,不僅打破了地圖只能由專業人員來生產的藩籬,更藉由協同製作來生產更能符合民眾或當地的需求的地理資訊。然而,臺灣目前的開放街圖運動仍是由少數的社群或繪圖志工來進行,地圖資訊的完整性有很大 的區域差異,多集中在都市地區或受到繪圖社群關注的特定景點區域。

      為了解台灣OSM社群的參與情況及繪圖成果的資料品質,本研究以花蓮豐田地區為實證對 象,藉由繪圖活動的參與式觀察,探討社群建立的機制以及繪圖志工的參與過程,並針對實際繪圖成果進行資料品質的驗證。本研究參考Haklay(2010) 針對英國地區OSM資料品質所使用的評估指標,將OSM繪圖成果與Google地圖、國土地理資訊基礎資料、社區實測地形資料來比較。在這些量化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VGI資料的應用、在地推廣、資料更新等議題作為後續推廣之參考。

2013年10月14日

2013台灣開放街圖研討會

1383588_10202199711818491_1996353368_n

日期:2013 年 11 月 9 日(六)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三樓
籌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資訊科學研究所、人社中心GIS研究專題中心)、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台灣開放街圖社群

詳細資訊與活動報名:http://sotm.tw/

以下是第一屆開放街圖研討會(2012)的資訊,提供參考:

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 計畫已經在台灣進行多年,隨著開放街圖在全球知名度大開,台灣的製圖參與者 (mappers) 與日增多,台灣開放街圖雖然沒有政府部門開放資料與製圖相關的商業團體支持,在 mappers 一步一腳印地繪製,台灣地區資料量也日漸豐富,但相對於鄰近日本,以及歐美各國,台灣開放街圖仍然不足,亟需更多 mappers 的加入。

台灣開放街圖一年約舉辦二次製圖者聚會 (mapping party),也極積參與各項活動與推廣,如參與今年的全球的開放街圖大會 (State of the Map 2012),在今年的開源人年會 (COSCUP 2012) 參展推廣,惟台灣 OSM 社群目前缺乏系統性互動討論,以及更深入地對於技術發展、應用推動和交流的平台,因此舉辦台灣 OSM 研討會,冀期讓以社群為主的地圖成為產官學界共同討論的目標,達到概念性與技術性的交流。

網址:http://sotmtw12.openstreetmap.tw/

2013年9月12日

Syllabus:Topics of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pics of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yllabus(2013 Fall)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demonstrates how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an be used in historical research. Historical GIS is a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combining historical scholarship with expertise in using GIS.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apply GIS with geographical aspects of historical questions and datasets.

Topics in this course include:

  1. GIS and its role in historical research
  2. GIS: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the Earth’s surface
  3.  Building historical GIS databases
  4. Basic approaches to handling data in a historical GIS
  5. Using GIS to visualize historical data
  6. Time in historical GIS databases
  7.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in digital libraries
  8.  GIS and quantitative spatial analysis
  9. Form techniques to knowledge: historical GIS in practice
TEXTBOOK
  1. Knowles, Anne Kelly.(2002) Past Time, Past Place: GIS for History, ESRI press.
  2.  Gregory, Ian N. & Ell, Paul S.(2007) Historical GIS: Technologies, Methodologies, and Scholarship(Cambridge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Knowles, Anne Kelly & Hillier, Amy.(2008) Placing History: How Maps, Spatial Data, and GIS Are Changing Historical Scholarship, ESRI Press.
  4. David J. Bodenhamer, John Corrigan, and Trevor M. Harris.(2010) The Spatial Humanities-GI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ies Scholarship,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eference Videos:

1.GIS:Mapping your world. This 10 minute video describes how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re transforming our world. Particular emphasis is on opportunities in communities served by Shasta College's GIS Program.


     2.Anne Kelly Knowles Uses GIS Tools to Re-Write History

2013年7月5日

GPS軌跡應用4:將實察路線與地標點與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套疊


在進行地方文史考察時,GPS軌跡紀錄器所標記的實察地標點與路徑可進一步匯入中研院GIS中心所建置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中,將其與歷史地圖套疊比對,可更深入的了解地景的變遷與考察所行經路線的時空演變。

上圖為筆者在台南虎山地區的考察紀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套疊看看<檔案下載>。

PS:因多數瀏覽器會直接開啟KML程式碼不易下載使用,因此測試檔案存為KMZ格式,請先至Google地球中將其另存為KML檔案後,在上傳至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套疊。

GPS軌跡應用3:鯉魚潭環潭自行車道照片軌跡地圖

鯉魚潭環潭自行車道照片軌跡地圖
這是利用wintec軌跡記錄器內建程式所製作的照片軌跡地圖,有興趣的朋友可至以下網址瀏覽<http://goo.gl/aWrXR>。

製作照片軌跡地圖有幾個注意事項提供參考:
  1. 適當篩選照片,避免同一地點有兩張以上的重複照片。
  2. 利用影像處理軟體,調整適合網路公開之照片容量大小。
  3. 注意更新軌跡記錄器內建wintool軟體,避免Google地圖金鑰變更導致無法使用Google底圖。

2013年7月4日

GPS軌跡應用2:浸水營古道平地至登山口

浸水營古道登山口

下圖是從平地開車到浸水營登山口的主要路線及相關重要景點照片。畫面中的路徑使用GPS軌跡紀錄器紀錄而成,照片使用Google Earth的地標功能標示在衛星影像上。<KMZ檔案下載>

2013年7月3日

GPS軌跡應用1:花蓮-台北航線Google Earth飛行展示

GPS所記錄的考察軌跡,包含了XY座標之外,還有高度資訊,以下是筆者於2008年9月將復興航空的花蓮-台北航線紀錄下來的飛行資料。利用Google earth的tour小工具即可動態遊覽的飛航的航線。<KMZ檔案下載>

image

以下是利用Google tour player工具將花蓮-臺北航線嵌入網頁的展示,提供大家參考。

2013年6月23日

第二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開始囉!

網頁      

    隨著 GPS、網際網路及手機等技術普及,自發性地理資訊(Volunte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成為近年新興名詞,透過 Web 2.0 技術、網路公民概念發展,成為另類 GIS 資料收集的重要管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影像加值處理分送中心對於整合空間資料目前已有相當之成果,為更進一步教育及推動跨越校園、領域的空間系統建置,擴大 VGI 在學術、研究、社會文化與產業等各個層面的應用,故與互動國際共同舉辦「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青春不留白.用 VGI 彩繪互動雲端」。

   本活動結合地理資訊系統、 科學與服務,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之課題,盡情揮灑無限創意和創新應用,透過競爭與學習促成科學知識和在地知識的整合,推廣 VGI 分享、參與之精神,利用開放的雲端平台分享空間資訊、GPS 軌跡或線上數化等方式建立一個協同合作的資料庫,開創 GIS 的應用面向,讓師生可以加以萃取、儲存及利用。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暨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影像加值處理分送中心
  • 協辦單位: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互動國際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 活動專線:02-2658-5858轉6661 活動信箱: Marketing@igis.com.tw
  • 報名截止日期:2013年7月12日

補充資料:志願性地理資訊(VGI)的國內外案例與應用方向

VGI 是一個新名詞,也是結合現代GIS 與網路技術的新產物,這種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地理資訊大大擴展了國土資訊系統的資料來源,直接助益於國土資訊系統的資料庫建置與資料更新 作業,而一般民眾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感測公民」(citizen as sensors),與專業的儀器監測形成互補作用,對於災害、生態甚至人類行為的監測分析等都提供了革命性的貢獻。
閱讀資料:NGIS的下一步~公眾參與( 臺灣地理資訊學會理事長蔡博文教授)

2013年6月16日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電腦地圖繪製比賽

一、活動宗旨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以下簡稱本學會)為促進空間資訊地圖繪製相關技術研究,特舉辦「中華民國地圖學會電腦地圖繪製比賽」(以下簡稱本比賽),以鼓勵全國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學生踴躍投入學習電腦地圖繪製相關知識與技能。本比賽以電腦繪圖軟體繪製之各種電腦地圖為主,內容舉凡與地球觀測資料、防救災路徑規劃、在地鄉土文化識覺、國家公園生態保育與其他相關研究成果製圖皆可。線上報名

二、主辦單位

  •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地圖學會
  • 指導單位:內政部地政司
  • 協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大華技術學院、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環資系及工程學系、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研究中心、海軍大氣海洋局、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1 廠、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2 廠、互動國際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瑞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恆晨儀器股份有限公司、開拓資訊有限公司

三、參賽資格

凡全國大專院校在學學生,憑學生證影本,以個人身分報名參加。

四、活動時間

  •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2年8月2日止。
  • 作品繳交:102年9月16日止。
  • 得獎名單:102年9月23日於地圖學會網站上公佈。
  • 頒獎日期:於本學會年會中頒發獎座與得獎證書。

五、評審項目

聘請地圖學者專家擔任評審工作。擇優甄選優等獎、佳作獎,公佈於地圖學會網站上,並於本學會年會中頒獎。

  • 地圖主題與資訊:地圖主題之適切性、定性或定量符號處理過程之正確性與資料內容之豐富性。
  • 圖面配置:地圖要素之完整性、地圖符號設計之適宜性與地圖訊息傳遞之有效性。
  • 創意激發:實際應用面之廣度性、創意發想之特殊性。
  • 美感:圖面設計、色彩配置與視覺平衡之美觀性。

六、作品規格

  • 任何電腦繪圖軟體工具繪製之各種地圖皆可參賽
  • 地圖作品尺寸A2(59.8x42.4cm)、 解析度300 dpi、色彩CMYK之jpg、png、tiff檔案繳交。

七、報名與作品繳交

  • 請至本學會官網(http://www.ccartoa.org.tw)活動專區線上報名,每人至多可報名兩件作品參賽。
  • 每件作品須填寫一份【作品授權同意書】,並於線上報名時附上,主辦與協辦單位有權使用參賽作品於本學會相關之展覽、宣傳、攝影與出版等活動。
  • 每件作品須填寫一份報名表,需於報名表上以500字以內之文字敘述地圖作品欲表達之主題與內涵。
  • 【參賽作品】與【電子圖檔】於作品繳交截止日期前,一併mail(ccartoa@gmail.com )或繳交至本學會。

八、注意事項

投稿作品需屬原創性作品,未曾獲得國內其他競賽獎項,且不得有抄襲或侵犯版權等事宜,請詳細註明作品內容之地圖、遙測影像、照片、電腦檔案、幻燈片、統計資料及說明文字等相關資料出處,若有侵權法律責任,由參賽者自負。

競賽獲獎作品如發現有涉及仿冒、抄襲等不符本辦法規定者,主辦單位得隨時召集原評審委員會審議,並作暫停或取消其參賽或展覽權利之處理,並不負任何補救責任,必要時得取消其獲獎資格,並追回已頒發之獎狀與獎品。

參賽作品檔案請自行備份,活動結束後不負擔退還責任。

請參賽者密切注意,本辦法如有修改,將立即於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官網上公告,不另行通知。

聯絡信箱:ccartoa@gmail.com

News:Lost medieval city found in Cambodia using revolutionary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Indiana Jones-style jungle expedition

By Daily Mail Reporter

PUBLISHED: 22:36 GMT, 15 June 2013 | UPDATED: 22:36 GMT, 15 June 2013

A group of daring archaeologists uncovered a lost 1,200-year-old city on a misty Cambodian mountain by hacking through the thick jungle, strewn with live land mines.

Yet they were also aided in their quest by some incredible technology that revealed the ancient city to them in the first place, and guided by a local - a one-legged former Khmer Rouge soldier.

Mahendraparvata, the city they found, is thought to pre-date the famous site of Angkor Wat by around 350 years and lies only 25 miles west of that huge temple.

Archaeologists believe Mahendraparvata was the first city of the Angkor Empire in 802 AD.

Technology: The airborne Lidar system revealed a long-forgotten urban landscape

Technology: The airborne Lidar system revealed a long-forgotten urban landscap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ported exclusively the expedition, which began in earnest after the team used Lidar technology on a helicopter.

The Lidar system uses pulsing laser signals to see through the thick undergrowth, where it detected a distinct outline of the the long-forgotten city.

Damian Evans,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s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in Cambodia, told the Morning Herald of his 'eureka' moment when the city appeared on his screen.

'With this instrument - bang - all of a sudden we saw an immediate picture of an entire city that no one knew existed which is just remarkable,' Evans said.

So his team headed into the perilous mountain countryside of Cambodia, along goat tracks, through deep bogs and around rivers, always avoiding the live land mines placed during previous conflicts.

They were helped in this by Heng Heap, a chain-smoking former Khmer Rouge soldier who lost a leg in mine explosion. Even the local was surprised by what the archaeologists took him to.

The team discovered a whole urban landscape with canals, roads, caves and, as yet unexplained, mounds which could be tombs.

Evans added that: 'There may be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today... for example, we see from the imagery that the landscape was completely devoid of vegetation.'

The archaeologist had one explanation for this: 'One theory we are looking at is that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and the dependence on water management led to the demise of the civilisation … perhaps it became too successful to the point of becoming unmanageable.'

Location: Mahendraparvata lies in the Phnom Kulen mountain range in Siem Reap Province of Cambodia

Location: Mahendraparvata lies in the Phnom Kulen mountain range in Siem Reap Province of Cambodia

VIDEO: Finding a long-lost city in Cambodia

More...

2013年5月25日

新書出版: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

  2011年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將其典藏「外邦圖」中的臺灣舊版地形圖數位檔,贈送給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作為學術研究及推廣利用。此批地圖所涵蓋之年代由明治29年(1896)至昭和14年(1939),內容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輯製二十萬分一圖」、「(陸地測量部)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圖」、「二萬分一臺灣堡圖」、「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二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及「五萬分一地形圖」等共計221幅臺灣地形圖。此本《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則是針對這一批地圖所編寫的解說與導讀,提供日治時期臺灣地圖測繪史及各套地形圖的版本分析等背景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可直接跟台大圖書館出版部洽詢。

book_00001s

書名: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 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近代亞洲地圖資料典藏:臺灣篇
發行人:陳雪華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書書館
主編:郭俊麟
作者:郭俊麟、魏德文、黃清琦、鄭安睎
出版日期:201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359503(精裝)

image

2013年5月14日

轉載:和灣生一起再看吉野村一眼

以下轉載自花蓮縣文化局Youtube影片

image
圖片來源:田中實加

11年來田中實加除了日本阿嬤在救濟院的29位婆婆以外,共為137位灣生領回在台灣­的出生戶籍謄本;5月11日,第141位田中實加帶回臺灣從花蓮縣政府民政處長周傑民­手中取得的出生戶籍本。
這一次隨行來台的不僅是灣生的家人共26人之外,還有日本產經電視新聞記者,還有田中­櫻代生前為田中實加所以製做的和服,5月11日活動除了田中實加身上2套和服外,還有­5套充滿歷史的和服,田中實加希望這些和服的到來除了可以讓花蓮看見一種日本的藝術之­美。

日本戰敗後,有一批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被遣送回國,稱為「灣生日本人」,他們年老之­後有一個心願,就是能夠拿到在台灣的出生證明,未來老死之後,「有生也有死」。一位日­本畫家田中實加,研究日本在台移民村歷史已經十年,她主動幫助這些「灣生」取得在台戶­籍騰本,因她的祖父曾經移民到花蓮的北林村,讓田中長大後對花蓮的移民村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前後在花蓮住了十年,採集許多移民村的田野故事,其中她訪問到許多「灣生」想要­回到花蓮,取得出生證明,讓她現階段致力在「灣生」的尋根工作。

田中實加花了半年時間,用心記錄著灣生最後記憶的吉野村,吉野村(花蓮、吉安鄉),全­台第一個官營移民村,一個台灣第二個擁有地下道、沖水馬桶的地方,一個在1935年台­灣世界博覽會宣傳上曾經出現連日本當地人名都想居住,全台最劇規模的模範村,田中實加­答應了97歲清水奶奶有生之年再看一眼吉野村的郵便局,因為那是他的家,念念不忘的家­。也答應了93歲兒玉奶奶復育吉野村地圖,因為這老地圖可以讓她嗅到那些年走在吉野村­街道上快樂奔跑的氣味。也答應了92歲西村爺爺帶他回故里,親自帶回他的出生戶籍謄本­,讓他再看吉野村最後一眼。

由花蓮縣文化局、花蓮市公所、吉安鄉公所、鳳林鎮公所、壽豐鄉公所、花蓮縣生活與創意­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田中實加文史工作室、田澤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的--和灣生一起再看­吉野村一眼 《這些年你好嗎?》記錄片發表。

5月11日所看見的記錄片並不是全部,田中實加說我們只拍了1/3,我們經費有限,但­時間是我們的老闆,容不得再延遲,因為這一群爺爺奶奶凋零速度太快、太快,工作團隊在­台灣、日本兩地竭盡所能用文字、用畫、用老照片,用影像拍攝,將這群灣生們的珍貴紀錄­逐一存記起來,但這不是結束,因為他們還存在著,我們還要繼續。

延伸閱讀:

【05/11 這些年,你好嗎?灣生的思念】新聞稿(上)

【05/11 這些年,你好嗎?灣生的思念】新聞稿(下)

2013年5月6日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檔案下載與繪圖入門

    開放資料已然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自台北市、新北市政府開放資料網站上線後,中央層級的政府開放資料平台已於近日公開測試。其立意主要是希望結合民間的無限創意,活化政府資料應用,進提升政府資料品質及價值,創造資訊服務產業發展契機。目前「政府資料開放平臺」(data.gov.tw)的公測版本已公開200餘項與民眾生活密切之資料集,提供各界免費下載測試使用。

   根據官方的文宣,推動政府資料活化應用的目的為促進政府施政透明化、精進公共服務品質,並透過開放授權民間應用,為國內資訊服務業創造機會。行政院首先確立各部會應優先釋出民眾生活所需資料,以無償及授權民間自由加值應用的開放原則,集中列式各部會資料集,提供單一查詢窗口,目前已可下載各項資料集測試應用。

image

政府開放資料平台中已可找到一些GIS的shp檔案,例如生活地圖選項中的全國村里界圖層,然而部分資料雖然並非GIS圖層,但屬性資料中卻有可轉換為GIS檔案的空間資訊(例如:經緯座標資訊)。我們就以景點-觀光資料庫為例,來試試看吧。

image

從這資料庫的主要欄位,就可以看到包含X,Y座標,檔案格式為XML。不過這格式並無法直接在一般GIS軟體中開啟,建議可以先用EXCEL開啟,並轉換為CSV文字檔。

image

接下來可利用免費GIS軟體(例如QGIS),在圖層功能選單中選擇 "新增CSV純文字圖層",在功能視窗中選定X座標與Y座標的欄位,即可將資料匯入GIS圖層視窗中。

image

以觀光景點及旅館資料為例,全台就多達六千多筆資料,可以節省不少自己建置資料的時間。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看吧!

image

2013年4月3日

台北歷史旅程探索利器!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正式上線

台北市都發局四月三日正式公開了台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不僅提供了台北市不同時期的歷史航照與老舊地圖的圖資線上瀏覽,在功能上也讓使用者可再左右視窗進行新舊圖資的比對。另外一個特點,整合了台北市資訊局所建置的3D台北模組,可在不需安裝外掛程式下,提供台北市所有建物仿真外牆3D的瀏覽功能。

snap748

這套系統展示了臺北市不同時期城市發展所遺留下的珍貴影像,可讓民眾尋找不同歷史階段的城市記憶,宛如進入時空隧道,在彈指之間進行老臺北的時空的探索。

snap749

這套系統所開發的新舊地圖比對功能,使用者可同時比較兩套不同時期的圖資,只需移動中間的橫桿,就可感受到地景變遷的物換星移。

snap750

這3D瀏覽功能,一下子就把Google的3D地形與建物比下去囉。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市都發局也開發了地形圖數值圖檔供應系統,民眾可進行線上申請,繳款入帳後可自行線上下載圖檔。相較於過去的書面申請與臨櫃影印,但現在只要利用網路就可進行線上申請。服務上方便許多。

此外,類似的系統還有之前中研院GIS中心所開發的"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系統",圖層主要是中小比例尺歷史地圖,可以交互參考使用。

2013年3月11日

豐田開村百年祭~豐田歷史圖像與行動導覽成果發表

     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近年來執行多項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相關課程已累積豐富的地方文史數位成果。尤其是"東台灣歷史圖像與行動數位導覽"課程,首先導入資策會智慧行動導覽平臺,至今已在系統中建置近六百個花蓮地區文史及觀光導覽景點,其中包含數十個豐田地區的文史景點與導覽路線。藉由本次的成果發表,希望將大學的課程成果擴散到社區,讓社區民眾及學童及活動參與佳賓,能透過智慧行動導覽解說活動的體驗,了解智慧行動科技的在導覽上的實務應用,並能藉此了解豐田三村開村百年來的今昔變遷,喚起更多的在地的認同與地方意識。

post1

    在豐裡國小張校長的邀請下,東華台灣文化學系團隊參與了豐田三村百年開村暨豐裡國小創校百年校慶系列活動的籌辦,在3月16日(星期六)預定在本縣重要歷史建築--豐裡國小禮堂,舉辦"豐田歷史圖像與行動導覽成果發表",本次主題展除了呈現智慧行動導覽平台的各項運用成果之外,也整合的東華人文GIS研究室在豐田地區社會參與上的多項成果,包括"豐田地區歷史地圖數位典藏古今對照"以及"豐田地區開放街圖線上繪圖成果展示"等展覽。

歷史地圖 osm

   因此,本次的主題展示將包含了"過去"-歷史地圖數位典藏古今探索;"現在"-豐田開放街圖實用指南;"未來"-智慧行動導覽平台的創新應用等三大主題的串連。本次活動位置如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豐田文史的過去、現在、未來。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一、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花蓮縣壽豐鄉公所
二、主辦單位:花蓮縣壽豐鄉豐裡國民小學
三、協辦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資策會創新服務研究所
四、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人文GIS研究室
五、活動時間:102年03月16日 (六) 09:00 – 16:00
六、活動地點:花蓮縣壽豐鄉豐裡國民小學禮堂、豐裡村
七、參加對象:對地方文史及智慧行動導覽有興趣之社區民眾及各級學生。
八、報名網址:http://goo.gl/Efv6M

 

2013年1月9日

OpenStreetMap Mapping Party@花蓮-豐田 (豐田百年紀念)

今年的4月1日是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豐山、豐裡、豐坪),建村百年的紀念日。豐田地區是日治時期東台灣第二個官營移民村,光復後則發展為多元族群融合以客家為主的農村聚落。為迎接這建村百年的日子,關心豐田地區的地方政府、學界及在地文史團體等都已開始籌備相關活動。下圖(圖1)為Google地圖中的豐田三村,我們只能看到簡單的道路跟主要的地標(如火車站)。目前的線上地圖資源幾乎沒有辦法有關豐田地方文史景點的相關資料。


若能為這個保留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移民村,打造一個比Google地圖更實用、資訊更豐富、更符合在地需求的免費線上地圖,相信可以為這百年慶祝活動增添許多宣傳以及在地文史推廣的效益。去年底,在OSM(開放街圖)的理念的推廣下,東華台灣文化系的學生們已透過OSM的免費編輯網頁,打造了一個屬於學生的東華校園線上地圖。我們很希望藉由這經驗繼續協助東部其他聚落或區域的在地地圖繪製,並將繪圖心得與方法傳承給地方的文史團體或居民們。



目前OSM地圖中豐田地區的圖資非常有限,需要熱血青年們的加入。期末考後的周末(1/19-20),我們將結合OSM社群的Mapper在豐田辦一場Mapping Party,想加入我們的行列嗎?

活動行程暫定如下:

1/19 (星期六)
  • 下午:社區實察與GPS紀錄(由OSM社群的大哥大姊們共同參與)
  • 晚上:繪圖實作 (在東華大學內完成)
1/20 (星期日) 

  • 上午:成果分享(豐田文史館)
  • 下午:自由交流活動

報名網址(名額約10~12人,以有OSM帳號的東華學生優先)

如果妳(你)還不清楚OSM開放街圖是什麼,先來看看這段影片吧!



以下新聞報導轉載自台灣生命力新聞

台灣開放街圖 讓地圖活起來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台北市報導】二○一○年海地發生規模七的大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前,海地的地圖是二十年前的,僅繪有重要幹道,無法幫助救災。地震之後,全球各地的製圖者利用開放街圖(Open Street Map)的力量,利用各種資源描繪地圖,在短短的一週內迅速建立起當地地圖,甚至有許多製圖者自願前往災區繪圖,以協助救難人員執行救災計畫。「臺灣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tw)在台灣扮演著推動開放街圖的角色,除了定期舉辦製圖者聚會和研討會,期望能達成Open Street Map概念的通行和越來越多人投入製圖的目標之外,也和偏鄉原住民部落合作開發社區街圖。

透過地圖來發聲

「開放街圖」就是Open Street Map(OSM),OSM的概念起源於英國,最早在二○○四年時由「開放街圖計畫」(OpenStreetMap)的創辦人史蒂夫•克斯特(Steve Coast)提出。指的是透過眾人的力量來製圖,並將地圖分享給眾人,這打破了地圖只能由專業人員來生產的藩籬,也因為如此,協同製作下的地圖資訊也更能符合民眾或當地的需求。

鄧東波是OSM的推廣人之一,目前也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他指出,在台灣,不少偏遠或邊緣的原住民部落,因為沒有門牌號碼,所以在官方地圖上看不到他們的蹤跡。像是處於新北市三峽區與鶯歌區交界處的「三鶯部落」,官方地圖及google地圖上,都沒有他們的標示。但是在OSM的地圖上,臺灣開放街圖已經將三鶯部落的正確位置畫出來,連有幾戶人家都能夠清楚看到。鄧東波表示,他們希望能透過畫圖及發展地圖來幫助一些部落替自己發聲,由部落的人自己決定自己生活場域的面貌。之後,臺灣開放街圖計畫和蘭嶼當地住民合作,繪製蘭嶼的地圖,用蘭嶼達悟族自己的語言來發展族語地圖,融入在地社區觀點,以地圖作為表達蘭嶼達悟族文化的管道。

眾人協同製作的開放街圖

如同開放資料(Open data)一樣,地圖中的地理資料之間的相互搭配也是極為重要的,資料之間的混搭讓地圖更能符合人們的需要。像是wheelmap.org這個網站,它以地圖的方式呈現出各個公共場所身障者的友善程度。並且用簡單的標示來描述,像是紅色代表不友善、黃色表示對身障者還是有一些限制、綠色是友善、灰色則意味尚不清楚,而每個人都可以在該網站上進行顏色標示的更新。

「地圖是權力的展現方式之一。」從古至今,通常只有官方能擁有地圖,而地圖的形貌也都是官方說的算,但是OSM的特性能夠將繪製地圖的權力還給居民。鄧東波舉例像是「奇貝拉之聲」(Voice of Kibera),奇貝拉(Kibera)位於肯亞,裡面居住大約一百萬人,但是平均一百人使用一間廁所,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貧民窟。而奇貝拉之聲就是利用OSM來改善貧民窟的生活概況,它讓奇貝拉的居民一起參與繪製社區地圖,在地圖上張貼基礎建設和服務的相關資訊,例如公廁、飲用水的正確位置等,滿足民眾的生活所需,也透過此讓當地政府知道哪理資源不足。

圖資及製圖者不足

臺灣開放街圖目前預計在明年正式申請成為法人,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來發展OSM。鄧東波說,目前臺灣的OSM依然由極少數人提供極大部分的資料,資料大多來自二十個人左右的提供。除了製圖者人數極少外,OSM製圖者陳瑞霖也表示,臺灣目前圖資仍然不足,政府釋出的圖資取用成本昂貴,因此仍須靠製圖者自行將資料建立起來。

現在一般大眾使用地圖的目的大多還是跟美食、交通、旅遊等資訊有關,但也因圖資不夠的問題導致生活資訊相關的OSM尚不豐富。所以,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繪製及使用OSM,OSM的力量才有辦法更加彰顯。

台灣開放街圖 http://www.openstreetmap.org/ 


地圖展:直經橫緯˙縮地千里-館藏地圖展(臺灣學研究中心)

直經橫緯˙縮地千里-館藏地圖展(臺灣學研究中心)

  • 時間:2012年12月25日至2013年3月31日
  • 地點: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 6F臺灣學研究中心

展覽簡介(轉載自官方網站)

十六世紀臺灣開始出現在西方繪製地圖上,但囿於測量技術尚不發達,地圖較不準確。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人分別繪製臺灣南、北部及西部沿岸地圖,惟東部仍空白,直到十九世紀西方探險家陸續探勘臺灣內陸和東部後,雖未經精確實測,但已使臺灣地圖更趨於完整。

清治時期,臺灣地圖主要採用山地橫側面或鳥瞰側面手法繪製而成,隨著統治日久,行政區域擴大,方志中的臺灣地圖越形精細,其中,長卷軸式地圖是此時期之特色。

日治初期總督府為了統治的需要,引進三角測量方法,對臺展開大規模的精確測量工作。初期測繪的地圖以地形圖為大宗,完成臺灣地形圖、臺灣堡圖等大比例尺之套圖。之後為了發展各項殖民地產業,測繪主題擴大含有自然資源分布和人為設施,陸續繪製森林、礦產、港灣、都市建設等主題地圖,調查測量範圍也從全臺規模逐漸深入地方和山區,配合經緯度的標示,地圖的繪製技術更加細緻而精確。另外,繪製地圖的目的也由實用功能發展出藝術性,鳥瞰圖等彩色旅遊地圖的出版,為臺灣地圖的繪製開啟新頁而配合南進政策所繪製的「南支南洋」地圖則可分為自然地圖與人文地圖,主題繁多。

本次展覽將館藏地圖分成日治以前繪製之地圖和日治時期繪製之臺灣、華南及南洋地圖,前者包含西人繪製和清治時期繪製之臺灣地圖,後者除了地形圖、堡圖等普通地圖外,另有地質圖、交通圖、產業圖、南支南洋等主題地圖,旨在透過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地圖,讀者可以認識豐富多樣的臺灣地理樣貌。

影片放映─配合展覽主題播放相關影片
地點:六樓臺灣學研究中心多媒體放映區(展覽區旁)
時間:14:00開始放映(片長均為60分鐘)     

  •   1/12(六)、1/23(三) 地圖繪製師傳奇1:萬斯穆勒地圖
  •   2/20(三) 地圖繪製師傳奇2:麥卡托地圖
  • 3/9(六)、3/20(三)  地圖繪製師傳奇3:諾曼第登陸地圖  

四大主題:

1. 十七世紀前西人繪製地圖及清領時期官方地圖

2.日治時期:地形圖、堡圖、地質圖'、交通圖、水文圖

3.行政區劃圖、都市計畫圖、工事計劃圖、產業圖

4.鳥瞰旅遊主題圖、南支地圖、南洋地圖、其他

# 選修"地圖與航照數位典藏應用”的同學請利用寒假期間盡量抽空前往參觀,開學後老師將在課堂跟同學介紹並引導同學討論

2013年1月8日

豐田村建村百年系列_移民指導所歷史建築考證

    今年(2013年)是豐田村(現今的豐坪、豐裡、豐山等三村)建村一百週年,花蓮縣文化局也爭取到客委會的經費準備要將花蓮縣內僅存的移民指導所修復,並提報為歷史建築。然而在提報過程中,委員們卻認為現今所看到的移民指導所建築與史料照片中的移民指導所有很大的落差,若沒有更詳細的史料佐證,很難判斷現在這棟是移民指導所,或者是後期改建的其他房舍。我們要如何利用相關史料或數位典藏資源,來幫這棟移民指導所驗明正身呢? 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001
圖1:現今移民指導所的樣貌(2013年拍攝)

根據史料,豐田移民指導所完成於大正二年(1913年),當時的樣貌如同1919年出版的台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圖2)中的照片所示,主要為木造建築,茅草為頂,施工較為簡陋。當時的移民指導所由總督府殖產局直接管轄,然而隨著官營移民政策的更迭(1918年移民指導規則廢止、結束官營移民),1918年3月31日廢除豐田移民指導所,改設為花蓮港豐田出張所,由花蓮港廳管轄,豐田村的移民村發展也邁向下一個階段。

img044
圖2.官營移民報告書中的豐田村移民指導所(1913年拍攝)

然而,根據日治時期的風災報告,1914年跟1917年的7月跟8月在東部有幾次非常嚴重的風災,損害甚大。我們可以合理推論初期木造茅頂的移民指導所有可能有受到損壞。在1918年廢除移民指導所之前,很可能已改建為加強磚造的和洋混合之建築(現在之樣貌)。而相關照片,我們可以從國家文化資料庫中的老照片搜尋找到,圖3照片可看到的門口的標示牌為”豐田村民會”。可惜拍攝年已是1942年,尚無法確認精確地改建年代。

002
圖3.國家文化資料庫老照片數位典藏中的"疑似"豐田移民指導所"照片

1918年3月31日廢除移民指導所後,4月1日就由豐田移民組織居住民會,為移民村內最重要的社會組織,會址應該就是原移民指導所改設的花蓮港廳豐田出張所。豐田村移民指導所在1918年廢除,原本的建築物也已改建,現在我們看到的“移民指導所”其實也有其他的身分,包括“花蓮港廳豐田出張所”、“豐田村居住民會會址”,或者是 “豐田村村辦公室"。

附帶一提,1920年10月1日,全台進行了日治時期最大的地方改制,豐田村也劃入壽區的行政管轄。主要行政機關都在壽村(今日壽豐車站附近)。從1929年的五萬分一地形圖也可看出,豐田村中里聚落僅標示一間小學校跟警察官吏派出所。原移民指導所在廢止後,隨著地方行政區劃改制、壽區的發展下,在光復前,這棟建築物應該就只是豐田村的居民會或村辦公室囉。

所以,有關於現今移民指導所的考證,關鍵就是現今這棟加強磚造的建築是否是1918年3月31日前改建的? 在1910年代的許多風災報告都已說明移民村內半數以上的房舍有半毀或全毀之紀錄,就現階段的資料來看,1918年以前改建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當然,考證還沒結束,若有更新的資料,筆者會再跟各位分享…

004
圖4.現今衛星影像中移民指導所的位置(下方為Google街景影像)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