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導向地理資訊系統教材(電子書)

2009年12月28日

臺大數位典藏中心研究生獎助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第二期研究生獎助計畫
image
【計畫宗旨】
鼓勵歷史及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生利用本中心建置之資料庫進行專題研究,並探索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發展。

【申請資格】
一、 國內外大學之碩、博士班研究生,需修畢主要課程。
二、 論文主題須為以下兩者:
1. 與本中心資料庫相關之文史研究
2. 探討數位科技與人文研究之結合
三、 無領取其他獎助金者優先。已有專職工作者不得申請。

【獎助金額】
碩士班每月支領獎助金新臺幣8,000元,
博士班每月支領獎助金新臺幣12,000元。

【申請時程】
申請截止日期延至99年1月10日。99年1月20前公佈審核結果。獎助期間99年2月至99年7月。
計畫通過之名單將公佈於本中心網站,並通知獲獎助之申請人。未獲選者不另行通知。

【獎助規定】
1. 獎助生須參與本中心主辦或協辦之學術活動,並與中心內成員進行交流。
2. 獎助生須於獎助期限結束前,針對資料庫使用與研究成果,進行口頭報告,並提出一萬字左右之成果報告。內容須包含研究主題、研究範圍、使用資料庫與資料庫應用在研究中成果。
3.  獲獎助之學位論文或研究成果,須註明「曾獲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補助」之字樣,與曾使用資料庫之名稱,並寄送本中心乙份。
4. 獎助生得使用本中心提供之相關資源,但僅供學術使用。
5. 最多得連續申請兩期。

【申請辦法】
申請者請將下列文件寄至:digital@ntu.edu.tw (主旨請註明:申請研究生獎助計畫_姓名)。
一、 必要文件:
1.  申請表格 如附件。
2.   五千字以內之研究計畫書,請說明研究主題、方法與預期成果。
二、 參考文件(非必要)
1.   指導教授或所長之推薦信
2.   已發表之相關論著

【聯絡方式】
鄭小姐
email:digital@ntu.edu.tw
TEL:02-3366-9847
FAX:02-3366-9846

【資料庫簡介】
請見附件各資料庫簡介

【申請書下載】
申請書

【參考網站】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  http://www.digital.ntu.edu.tw
中心各資料庫入口http://www.digital.ntu.edu.tw/portal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www.darc.ntu.edu.tw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http://thdl.ntu.edu.tw

2009年12月26日

地理空間觀點的疾病史工作坊實作教材

image

PART1:線上資料庫與免費資源的使用

  1. 日治時期台灣地圖資料庫(台灣分館)
  2. 台灣地名檢索系統(內政部;中研院)
  3.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中研院GIS中心)
  4. 台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台灣大學)
  5. 近代數位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

PART2:霍亂資料的GIS建檔與視覺化展示

  1. 1919年台灣全島圖(總督府統計書)
  2. 1920年台灣全島圖(總督府統計書)
  3. 1920年台灣各郡霍亂流行統計整理(範例)
  4. KML2SHP工具(免費資源)->請改用QGIS
  5. SHP2KML工具(免費資源)
  6. QGIS1.3(免費GIS軟體)
  7. Google Earth5.0(免費GIS軟體)
  8. 1920年台灣各郡霍亂流行GIS圖層(範例)
  9. 1920年台灣霍亂動態KMZ檔(範例)

image

2009年12月21日

「地理空間觀點的疾病史研究」工作坊

日        期:2009年12月26(六)~27(日)
補助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指導單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研究社群發展計畫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歷史學系、地政系
地        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107室普通教室(報到地點、演講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270610室地理資訊系統教室(實作地點)
邀請講員:詹進發 /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溫在弘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郭俊麟 /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葉高華 /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培育計畫人員

image

課程內容:

image

※會議資訊與報名網址:「地理空間觀點的疾病史研究」工作坊
※預定招生名額:60名(2009年12月20日截止報名,額滿為止)。
※參與全部課程達三分之二以上者,可於課程結束後授與GIS工作坊研習證書。
※欲登錄公務人員研習時數者,請於當天活動結束後憑研習證書向工作人員申請。
※為響應環保,請學員自備餐具。
※如有未盡事宜,隨時公告於中心網站:http://cbcs.km.nccu.edu.tw/
※聯絡方式: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02-29393091分機62322 
                       E-mail: cbcs2005@gmail.com

2009年12月17日

來宜蘭旅行 文學家寫景抒情

來宜蘭旅行 文學家寫景抒情

更新日期:2009/12/17 04:11

〔記者胡健森/宜蘭報導〕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昨發表「來宜蘭旅行」新書,透過在地作家的筆,以文學的方式將宜蘭縣許多旅遊景點介紹給讀者,是本兼具文學、藝術及旅遊的好書。
縣政府為了推動宜蘭文化旅遊產業,以及與更多人分享宜蘭濃厚的文化風情,由宜蘭縣文化創意中心規劃、宜蘭縣文化局出版「來宜蘭旅行」新書,邀請了蘇麗春、黃春美、陳維鸚等3位在地的作家,利用半年的時間,走訪了許多縣內的景點後,以文學的筆觸寫下了一篇篇頗具深度及內涵的旅行心情故事。
「來宜蘭旅行」是以宜蘭縣12個鄉鎮中幾個具代表性富涵歷史、人文意義的景點為對象,作者群走訪相關人士,再以文學抒情的筆調書寫景點的許多故事;希望能引導讀者感受宜蘭的好山好水外,還能進一步瞭解蘭陽平原的人文風情,隨著閱讀走入宜蘭的歷史空間與心靈世界。
不僅寫作內容精彩,文化局另邀請藝術工作者陳建宇負責攝影及美術編輯,在眾人合力之下,完成了這本兼具文學與藝術、圖文並茂到宜蘭深度旅遊的絕佳參考書籍。
「來宜蘭旅行」每本訂價350元,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為了推廣宜蘭的文化旅遊,只要是在明年2月底前購買,一律可享8折優惠(即280元),一次購買10本以上者更可享7折優惠。洽詢電話(03)932-2440#360、302

2009年12月14日

花蓮縣兩潭自行車道啟用

花蓮縣兩潭自行車道啟用「12、12向前行」活動

一、活動日期:98年12月12日(星期六)上午8時至12時。
二、活動地點:七星潭海岸風景區賞星廣場。
三、騎乘路線:七星潭風景區集結─自行車道─賞星廣場─四八高地─花蓮港區─南濱公園─中華紙漿廠─木瓜溪橋─宏卿山莊─鯉魚潭─鯉魚潭潭南停車場,全長約50公里。
四、活動內容:
(一)辦理兩潭自行車道啟用典禮及千人1212向前行自行車道騎乘體驗活動。
(二)廣邀媒體於活動當日將盛況露出,行銷最美麗的兩潭自行車道,號召全國愛好自行車騎乘遊客至花蓮體驗。

花蓮兩潭自行車道啟用 上千車友樂活行

中廣新聞網╱劉敏娟 2009-12-12 09:45

花費半年、九千萬元打造、連結七星潭和鯉魚潭的「花蓮兩潭自行車道」今天正式完工啟用,吸引一千多位車友挑戰全長近50公里的鐵馬道,騎士們認為全國首創的兩潭自行車道沿途美麗多元的山海景觀,對全世界車友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劉敏娟)

一大清早,花蓮七星潭邊就聚集了上千名的車友,大家穿著勁裝,表情興奮,神采奕奕地準備全長46.193公里的全國首創的兩潭自行車道。大漢技術學院休閒系老師,也是花蓮著名的自行車教練狄懋昌表示,在台灣,除了日月潭、鯉魚潭外有環潭自行車景緻外,今天花蓮七星潭到鯉魚潭的雙潭自行車道完成,沿途有非常美麗國家級的山海景觀,非常具有特色,才能吸引上千人來參加:車友們都希望挑戰有特色的自行車道,例如德國會騎萊茵河畔、法國騎塞納河畔、韓國會騎乘漢江河畔,到花蓮就會想到兩潭自行車道。

狄懋昌教練是和太管處警察隊副隊長黃榮章周六結伴來到七星潭參加了由花蓮縣府和體委會所舉辦的「1212向前行,潭趾神功,樂在騎中」活動,啟用儀式非常熱鬧,邀請了(拔希瓦歷舞蹈團)和(御鼓坊)以原住民舞蹈和鼓聲為騎士們加油打氣,即將卸任的縣長謝深山也到現場主持啟用儀式,接著騎士們迎著朝陽往鯉魚潭前進,沿途可以欣賞多元的山海、溼地、田園景觀景觀,包括七星潭風景區、賞星廣場、四八高地、花蓮港區、南濱公園、中華紙漿場、舊鐵道、木瓜溪橋、宏卿山莊及鯉魚潭風景區。

狄教練提醒,車友要留意自行車道是人車共構設計,一定要靠右行駛,注意對象來車,有些路況需橫跨工程車路口,一定要在路口停下來聽看聽後再前進。

另外,將自行車道串聯一九三線更可以北接太魯閣南接玉山國家公園南安入口,沿台九線接玉里、富里銜接台東,成為貫穿全縣的自行車道軸線。花蓮縣長謝深山希望兩潭及全縣自行車路網,能讓花蓮成為最開心的鐵馬樂活城市。

2009年12月1日

手機GIS蒐尋 百年街景照走到哪秀到哪

聯合新聞網 2009/11/28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想看看家鄉在自己出生前是什麼樣子?漢珍數位圖書昨天推出台灣首套GIS老照片資料庫「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透過電腦、手機等工具在資料庫中輸入某個地理位置的GIS,就能找到當年的老照片。

 

重慶南路與衡陽路口是日據時代台北市最具人氣的公共空間。圖為當時拍攝的媽祖出巡畫面,未來透過GIS就可上資料庫找到這類老照片。

圖/漢珍數位提供

 

想看看家鄉在自己出生前是什麼樣子?漢珍數位圖書昨天推出台灣首套GIS老照片資料庫「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透過電腦、手機等工具在資料庫中輸入某個地理位置的GIS,就能找到當年的老照片。

漢珍副總編輯黃智偉表示,過去的台灣老照片資料庫多以下關鍵字的方式搜尋,但如何下精確的關鍵字並不容易;現在很多人手機中都有GIS功能,連小學生都會用GIS位置蒐尋,台灣歷史和老照片已能輕易重現。

黃智偉表示,這套GIS影像資料庫與傳統資料庫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每張照片都有完整的「身分證明」,包括地點的GIS定位、出現的時間、原始的解說資料等。

透過這套資料系統,台灣歷史呈現另一種有趣的面貌。黃智偉表示,比方若要問上個世紀的前五十年,台北最「上相」、最具人氣的都市景觀是那裡?答案是重慶南路與衡陽路的交叉口。因為「台灣百年寫真」蒐集的上千張台北街景照之中,這個路口照片的比率最高。

漢珍數位圖書董事長朱小瑄表示,這套資料庫收集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間兩萬五千張老照片。照片主要來源是日據時代出版的寫真帖(攝影集)、書籍配圖與風景明信片。

照片蒐集完成後,再聘請專業編輯撰寫圖文詮釋、整理地圖,再與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GIS研究中心團隊合作,將每一張照片內容查到其經緯度座標後,以軟體設計內嵌於GIS(地理資訊系統)上。讀者可在不同時期的地圖上點選,呈現圖文並茂的數位資源。

朱小瑄透露,這套系統若與手機業者合作,使用者將可透過手機GIS定位,輕鬆下載當地的古今照片,來一趟歷史之旅。

新聞辭典》GIS 地理資訊系統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稱作「地理資訊系統」,也稱「地理信息系統」,它將空間的地理資訊數位化,轉成數據管理系統,並可結合航空、衛星影像套疊,輔助管理環境資源保育、國土開發、考古調查等行為,作為國土規劃的決策輔助工具。GIS與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合稱3S系統。

2009年11月30日

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

clip_image002花蓮縣文化局~『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座談會

【楔子】:自2002年起,由花蓮縣文化局發起,結合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積極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請命;在2002年9月將它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後,開始持續進行建物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

2004年又陸續將「蒸汽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宿舍」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計畫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再將「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列入,2009年則登錄「鐵路醫院」為本縣歷史建築;至此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的版圖更形完整。

有鑑於這片園區被譽為全台僅存最完整的窄軌鐵道基地遺址,文化局責無旁貸肩負起修復重建、活化再利用等重責大任;晚近幾年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等相關單位亦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等計畫,使這些鐵道元素景觀像珍珠般串連了起來。

文化局在活化本園區的初始,即已集結了各方學者專家的建議,將鐵道文化園區仿效由法國近代所發起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概念規劃;以結合當地的人文特色與歷史紋理,延伸文化館的動線,於靜態展覽之外,讓舊東線老火車復駛於臨港線,並連結縣內的鐵道元素,開發東台灣的鐵道旅行地圖,成為一個活的區域型的博物館。其中工程最浩大繁雜,也最具國際魅力的莫過於蒸汽火車復駛臨港線計畫;此計畫於98年初獲得交通部毛治國部長與鐵路局范植谷局長大力支持,已由台鐵積極規劃中。

文化局於93年所提出最初始的遠景是以鐵道文化園區作為舊東縣鐵道基地遺址之中心,成立花蓮旅遊資訊站,並沿著舊港口線重築港口站至蒸汽加水塔區之間的窄軌鐵路(現部份路段已成為七星潭腳踏車道),搭配LDK59蒸汽火車復駛在太平洋左岸,結合本地的觀光業者,規劃出花蓮旅遊配套措施,連接港口賞鯨遊客,進入以鐵道文化館為中心的洄瀾之心參觀,遊客進入花蓮的視野將與眾不同。

這短短4.2公里的762窄軌蒸汽鐵道路線,能提升花蓮旅遊成為更具人文素養與歷史深度的多樣化精緻旅遊路線。當蒸汽火車緩緩偎著美麗的太平洋海岸,揚起悠揚的蒸汽汽笛與煙塵,這僅存的台灣日治時期工業鐵道,將是國際級最美麗的窄軌蒸汽鐵道。98年初春,鐵路局局長及交通部部長的蒞臨,為鐵道文化園區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希望!值此歷史性新頁的前刻,歡迎各界關心花蓮或鐵道園區的朋友們,大家齊聚ㄧ堂,匯集寶貴意見,或來聽聽別人的想法,為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活化與再生挹注豐沛的活力吧!

【時間】:98年12月13日(週日)

【地點】:花蓮鐵道文化園區2館工務段圓形廣場

【座談會流程】:

14:00-14:20 報到
14:20-14:30 主席及貴賓致詞
14:30-15:45 學者專家論壇

(邀請蘇昭旭、洪致文、邱上林、陳黎及陳主安等學者專家蒞臨發表卓見)

15:45-16:00 休息及交流時間
16:00-17:30 民眾交流與對談
17:30 珍重再會!

※ 為方便會場安排及掌握與會來賓,請於98年12月10日前完成報名!

報名電話:03-8227121轉316王小姐或蔡先生
報名傳真:03-8237862
報名e-mail:ysm@mail.hccc.gov.tw

【報名表】:

----------------------------------------------------------------

『洄瀾鐵道風華再現』-願景交流會議報名表

姓名

聯絡

電話

職業

e-mail

通訊

住址

對本議題之

意見

備註

2009年11月21日

台灣人生:訪問曾是日本人的人們

轉載自<新生一號出口:2009倉庫映像館>新生一號出口,11/26播映《台灣人生:訪問曾是日本人的人們》,郭力昕(政大廣電系教授)映後座談

台灣人生:逐漸消失的聲音

酒井充子/日本/2008/80分鐘/DV/Color

1895年至1945年,台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而日本,持著對抗歐美的意識,大力投注基礎建設、治安維持與教育普及等工作;學校教育則以日語作為推廣工具。因此,在此時代下接受教育的人們,具備日語能力,他們是所謂的「日語世代」。

戰爭開始後,台灣人也以日本軍的身份參與戰爭。不久,日本戰敗,自中國大陸來台的蔣介石領導之國民黨則開始了對台灣的統治。然而,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國民政府施行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許多台灣人受到嚴酷的壓制,台灣話、日語的使用也被禁止,人們不能不噤聲。如今。透過鏡頭,當他們以日語重新訴說自我生命時,似乎再現了另一個歷史。

來自日本的酒井充子小姐,原是北海道新聞記者,來台觀光時意外在九份遇到一位年邁的台灣人以日文與她交談。這位長者最後問她:「妳知不知道我以前的老師現在在哪裡?」就這樣,酒井辭了工作,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的她花了七年時間採訪、調查、拍攝。

她說:「每當見到台灣的這些日語世代的前輩們,總讓我正襟危坐,並重新思考自己也身為日本人這件事。我想,這些日語世代們的存在,不僅僅是台灣的,也應能做為日本歷史的一部分來被記憶,所以製作了這部記錄片。請讓這些對於自己的生命抱著驕傲與光榮、堅強面對生命的每個人的身影,受到應有的尊重與理解。」

酒井充子導演簡介:

1969年10月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大學畢業後,投身製造業工作;1996年轉職報社記者。1998年夏,初次到台灣旅遊;2000年投入電影工作,從事紀錄片製作與宣傳之,2008年完成首部執導的紀錄片作品《台灣人生》。

【台灣人生簡介】

image 1895年1945年的51年間,台灣處於日本統治之下。而日本,持著對抗歐美的意識,而大力投注基礎建設、治安維持與教育普及等工作;學校教育則以日語作為推廣工具。因此,在此時代下接受教育的人們,具備日語能力;他們是所謂的「日語世代」。

戰爭開始後,台灣人也以日本軍的身份參與戰爭。不久,日本戰敗,自中國大陸來台的蔣介石領導之國民黨則開始了對台灣的統治。

然而,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之後的1949年,施行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此間,許多台灣人受到嚴酷的壓制,而台灣話、日本話的使用也被禁止。長久以來,不得不被關閉的他們的聲音,現在,終於能被傾聽。

即便被歷史百般撥弄,日語世代的人們也艱毅地走過困境。透過鏡頭,搭在台灣東部的花蓮縣瑞穗鄉、台北、高雄、南部的高士村、基隆、日本的千葉縣鎌谷市等地的舞台,重新展演著五位日語世代的生命。

走過台灣最充滿騷動的時代的人們,其以日語重新訴說自我生命時,似乎再現了另一個歷史。

==========

【導演的話】

每當見到台灣的這些日語世代的前輩們,總讓我正襟危坐,並重新思考自己也身為日本人這件事。我想,這些日語世代們的存在,不僅僅是台灣的,也應能做為日本歷史的一部分來被記憶,所以製作了這部記錄片。請讓這些對於自己的生命抱著驕傲與光榮、堅強面對生命的每個人的身影,受到應有的尊重與理解。面對他們的生命,台灣與日本的歷史,將要清晰浮現。

酒井充子 (Atsuko Sakai)

1969年10月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大學畢業後,在製造業工作幾年,1996年轉職報社。1998年夏,初次到台灣旅遊。2000年,改行投身電影工作,從事紀錄片與實錄電影的製作與宣傳之外,也展開在台灣取材與拍攝。前後大約經過7年的採訪,於2008年,完成首部執導的紀錄片作品《台灣人生》。

時間:11/26(四)‧7:00pm~9:30 pm
放映影片:《台灣人生:訪問曾是日本人的人們》‧80分鐘
與談人:郭力昕(政大廣電系教授)‧影片播畢後進行座談

延伸閱讀:台灣人,生之矛盾:關於記錄映画「台灣人生」(作者 / 呂美親)

電影官網: 台灣人生

2009年11月20日

「在地文化」與「教研實踐」工作坊

「在地文化」與「教研實踐」交流工作坊

一、 活動緣起:

教育部為推動新興議題之教學與研究,鼓勵不同學術背景之學者組成相關教學研究團隊,透過教學及研究之整合,推動理念並實踐,以促進人文社會學術創新發展,故人文專題辦公室特針對受補助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研社群團隊,以及未來有興趣參與、欲申請人文專題計畫補助之團隊,提供更多思考方向、實踐策略之參照與依循。本計畫已執行第三年,以一個溝通平台的角色,人文辦公室望能促進各受補助單位之執行過程順利進行,並能與其他同為人文專題受補助計畫之團隊交流,希冀藉由系列演講、座談會、在地文化導覽等活動,互相分享、激盪跨學門、跨領域、跨校之實踐理念,並期待未來開展出更多新興議題,建構出更多「教/研」有效整合之策略,同時,在教、學、研以及大學與在地文化資源的緊密扣連方面,提供更多思考線索與實踐方向。

二、活動內容:

本計畫此次將邀請專家學者、受補助計畫團隊、文史工作者,以討論座談會之形式,進行經驗分享、交流與綜合討論。並且邀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受補助計畫團隊參與在地文化合作,建構在地文學/文化地標的實踐座標,透過共同討論與相互激盪,思考人文社會科學教研計畫如何規劃出更多具有可行性及妥適性、前瞻性、創新性或完整性的教研計畫。

活動形式以特定議題之座談會為主,搭配在地文化關懷的實踐,舉辦建構在地文學/文化地標等活動,以下分成三方向進行:

(一) 教研議題的生產、規劃與實踐-本辦公室所推展之計畫屬於「專題計劃」,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規劃出具有創新性、價值性的「教研議題」,因此,如何產生「議題」,乃是欲提送本計劃的教研團隊將首先面對的困境。基於此,本計劃將邀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等相關專家學者演講,提供學者在各專業領域新興議題之開拓經驗,使各欲申請受補助計畫具前瞻性。其目的是希望從一個議題如何生產、規劃與實踐的進程,於中發現議題之價值性、趣味性、發展性,以引導研究主題內涵,形成共同研究取向之學術社群,強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間之目的。

(二) 教研社群的連結-以跨領域的形式進行教學與研究之結合,為人文專題辦公室執行運作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教/研」如何緊密結合?來自不同領域、乃至不同學校的「研究團隊」如何相互結盟、對話激盪,是本計劃在執行上最大的困難點,辦公室將邀請歷年人文專題受補助計畫團隊進行研究過程分享,談論計畫執行甘苦談,與各學者進行討論與分享,期能激盪出更多不同的想法,使各計畫面對困難時,能有新的突破與改進方針。

(三) 在地文化的關懷-「教研專題計劃」深具「跨領域整合」的意義,因此,在學院內的跨領域整合、學院內與學院外(特別是在地文化機構)的結合,能有效強化「教研專題計劃」的進行,並深化學術的在地關懷。

基於此,由於本計劃執行辦公室位於台中市中興大學,因此,做為一個具有示範性的計劃,本計劃將邀請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之受補助計畫團隊,分享他們在大學教學研究之外,如何與在地關懷連結,並與「台中新文化協會」合辦「建構在地文學/文化地標」之活動,以台灣文學大師楊逵為出發,楊逵在戰前以台中市為其文化/文學活動主要場域,台中市的幾個舊空間,如樂舞台、台中公園、台中圖書館等等,戰後在東海大學對面,經營「東海花園」。在他的作品中,這些生活空間頻繁出現,處處可見楊逵作家活動的蹤跡。故計畫辦公室希冀從文學角度切入在地文化空間與都市規劃結合,更藉以深入瞭解受補助計畫執行單位與在地文化工作者合作的可能性與合作模式,研究學者有其專業知識與在地文化工作者的田野與實地走訪經驗,建構在地文學/文化地標,使計畫呈現人文素養與在地文化的獨特性。

文化導覽部份,將包含台中酒廠創意園區、蔴意文史工作室、楊逵故居東海花園等三個空間。在楊逵故居部份,將包含楊逵文學/生活與文學地景之介紹,「楊逵文學紀念館籌建委員會」如何與在地文化團隊「台中市新文化協會」,以及在地大學,如逢甲大學都市計劃暨空間資訊系之合作模式,共同思索如何共構一個在地「文化地標」之可能性。

三、活動時間:2009.11.29 (日) 9:00~16:00

四、活動地點:國立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104室、台中酒廠創意園區
                     蔴意文史工作室、楊逵故居東海花園

五、補助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主辦單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專題教學研究社群發展計畫
協辦單位:台中市新文化協會、楊逵文學紀念館籌建委員會

六、活動議程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

林富士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09:10-10:20

虛擬與實踐-

數位人文與在地社群

主談人

楊翠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暨人文專題教研社群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每人15分鐘)

郭俊麟 教授(歷史GIS數位化計畫學程專任教師)

林崇偉 教授(「數位典藏加值專題:地理資訊數位典藏與臺灣自行車運動線上社群的整合」計畫主持人)

廖敦如 教授(「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虛擬博物館數位典藏學程」計畫主持人)

10:20-10:40

茶敘

 

10:40-12:00

開拓與創新-

在地關懷與性別思考

主談人

楊翠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暨人文專題教研社群計畫主持人)

與談人(每人15分鐘)

游素玲 教授(「跨國女性研究」計畫主持人)

黃怡瑾 教授(「性別與族群教學研究社群發展計畫」主持人)

戴正德、曹秀明 教授(「性別、文化與醫療學程」計畫主持人)

12:00-12:30

在地文化空間與都市規劃之

結合

楊翠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暨人文專題教研社群計畫主持人)

陳彥斌 教授(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

劉曜華 教授(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副教授)

12:30-13:00

午餐及搭車

 

13:00-14:00

台中酒廠創意園區

蔴意文史工作室

文化導覽員

14:00-16:00

走找楊逵足跡-東海花園

文化導覽

楊建 教授(楊逵之子)

楊翠 教授(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暨人文專題教研社群計畫主持人)

陳彥斌 執行長(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劉曜華 教授(逢甲大學都市計劃暨空間資訊系系主任)

16:00~

賦歸

 

報名表下載

2009年11月16日

衛星定位軌跡資訊與地方文史數位典藏

衛星定位軌跡資訊與地方文史數位典藏的創意加值應用
-以東台灣文史景點的時空導覽為例

郭俊麟

在Web2.0 技術的快速發展下,電子地圖已成為免費並可輕易取得的網路基本服務。隨著Google map/earth 等創新地圖加值工具與商業化全球衛星定位(GPS)產品的普及,地理資訊的生產不但不再是地圖或測量專業者的專利,更進一步朝向結合時間與三維空間的資訊生產方向發展。在這同時,國科會所支持的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多年來也累積了大量的歷史檔案、老照片、地圖與航照等數位典藏,讓我們得以如走進時光隧道般,體驗過去的文史地景與文化風貌。在上述工具與內容皆已齊備的當下,如何運用這些嶄新的資訊工具於地方文史與數位典藏成果,已成為今日人文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應用的重要議題。然而,數位典藏加值的過程並非只是單純透過web2.0 的民眾參與及分享機制而已,更需要一套有效的參考模組與具體的操作流程。

因此,本研究藉由執行教育部「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建置計畫」的經驗,特別關注在GPS軌跡資訊的加值應用面向,嘗試建立一個整合地方文史數位典藏與GPS 資訊的實務方法。本研究首先討論GPS軌跡資訊特質及其與文史數位典藏整合的方式;接著說明GPS軌跡如何作為創意加值的媒介,進行時空定位、路徑飛覽等地理資訊的動態展現,賦予地方文史與數位典藏跨越時空的元素;最後以東台灣文化地景導覽為例,展示包含消逝、體驗與活化等主題景點的動態導覽遊程。在重視休閒生活與文化深度旅遊的當下,上述的創意加值流程可有效轉化過去普羅大眾不易接觸或難以理解的文史內容,展現web2.0 時代地方文史推廣的獨特面貌。此外,本研究也揭示了相較於過去數位典藏與GIS的整合成果,與GPS 資訊的加值整合將可更有效達成應用推廣的目的。

關鍵字: Web2.0、文史數位典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時空導覽、老街與傳統聚落

A creative valued-added applica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local historic archives and GPS track information: examples of tempo-spatial navigation of settlement heritages in Eastern Taiwan

Chun-Lin Kuo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web2.0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usage of electronic maps to become a free and convenient service on the internet. With the prevalence of Google map/earth and commercial GPS products, the produ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no longer dominated by cartographic experts or GIS developers, but also shifts into the phase of three dimensions with a temporal perspective. Today, the "National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have cumulated a great quantity of historical images, documents, maps and aerial photos, which provid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experiencing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s and culture heritage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Since the tools and digital contents mentioned above have been well prepared, the promotion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present digital archives and humanities E-learning programs. However, the valued-added promo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was not simply through the web2.0 interactive sharing or user collabor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a series of effective referencing modules and specific procedurals are indispensable.

Based on the early fruit of performing the DEH project (An interactive mobile navigation service for demodulation and encoding heritage project,2008.12-2009.11),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PS tracks, for establishing a practicing methodology on integrating local historic digital archives and GPS information. Firstly,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GPS tracks and the metadata of integrated digital archives; then GPS tracks are used as a creative value-added medium on finding the tempo-spatial locations and developing dynamic path navigations. Finally, the settlement heritages in Eastern Taiwan are represented as erased, experience and active POIs with a series of historic navigation tours. As a result, the above mentioned creative value-added flow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the previous unreachable historic contents into a deep cultural tourism with a unique web2.0 aspect of local historic activities.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efforts of GI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GPS tracks may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for the value-added application on digital archives.

KEY WORDS: Web2.0, Historic Digital Archive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Tempo-spatial Navigation, Settlement Heritages

2009年11月3日

<轉載>GIS:Designing Our Future

Jack Dangermond著 互動國際數位 陳啟川譯

「人類將因其爆炸性且隱伏為害的發明而滅絕。人類留給自己可以改變與調整的時間不但短暫,也隨著科技精靈的氾濫與橫行而逐漸減少。如果人類想要生存的話,就不能透過緩慢調整,而是需要透過更為巧妙的設計和周詳的考慮、以及更加謹慎的預先規劃。」

在1954年,建築師Richard Neutra以這些話做為深具影響力的『藉由設計求生存(Survival through Design)』一書的開場白。Neutra是一個早期的環保論者,他採取的門徑是將生物和行為科學融入建築設計要素,即他所謂的biorealism,或『人與自然間固有且不可分割的天性關係』。十五年之後,景觀建築師Ian McHarg在他具備開創性的『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書中,提倡一種可以促進人與自然協同作用的設計框架。同時考量環境及社會議題的設計與規劃,能幫助我們確保人類的資源被適當且負責任地運用,好促進人類全體邁向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McHarg的開創性工作,不僅對緊接而來的環境規劃領域具根本影響,而且同時固化地理資訊系統領域的核心概念。

『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出版後40年,一個較好的世界成為我們-地理學家、規劃師、科學家、和其他人-共同的目標及持續努力的方向。在ESRI 1997年使用者會議的重點主題(Keynote)演講中,McHarg 提出一個程序,『將環境資料納入規劃程序中』。他反對過去以人類對於環境的理想意境來模擬未來的觀點,反之他反而是最早採用以下觀點的人,認為人類應該利用我們在地球系統上的優勢,幫助地球系統演化自然世界,使它更好,而不是征服他。對地球系統強大的人為影響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同時代表巨大的機會-不是人類對抗自然,而是人類與自然。McHarg說:「傳統的生態研究選定人類活動影響最小的環境做研究,

我則選定人力優勢的範疇。」現今更甚於以往,我們認知人類對環境的壓倒性影響是很重要的,人類對地球的大規模衝擊是一個不會消失的事實,而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則是提供設計師、工程師、規劃師和其他人一套設計與管理人本地球的工具和框架。

設計人本地球(Design for the Anthropogenic Earth)

我最近對地球系統的工程技術和管理(Earth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ESEM),這個相對新的領域變得非常感興趣,該領域涉及複雜地球系統的設計、工程、分析和管理。ESEM對影響到地球的多種問題採取整體的檢視-不僅在前端的設計過程中考慮環境、社會和其他面向,也從自適應系統的方法(Adaptive Systems Approach)來檢視挑戰,當中正在進行的分析會一直回饋到該系統的持續管理上。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Braden Allenby教授,也是ESEM的創始人之一,時常強調人類在地球系統中擁有的主導角色是不可否認的。Allenby在他的論文中指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跟我們所知道過往的任何事物有著根本的差異。」、「形上學的人本地球第一部分:綜合認知主義」、「這是一個由單一物種它的活動和技術、它的文化、以及它的歷史演變的綜合效應所主導的世界。」McHarg在1960年代就已經朝這個方向移動,而今日我們理解到強調地球系統的人為因素更是重要。換言之,在這一階段的生態演化,人類如果不是支配著自然環境,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顯著部分,所以所有的問題需要以人為因素為最前線加以面對和作出的決定。

Allenby認為在人本地球的時代,合理的設計和管理是我們的道義責任。但是阻礙我們成功的最大障礙,是我們不是這樣工作、甚或不這樣思考。Allenby在『重建地球(Reconstructing Earth)』一書中的生物量管理系統(Biomass Management Systems)中提到:「我們缺乏確實的數據和分析框架,來主張關於不同做法的成本、效益和規範評估。」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地理資訊系統和GeoDesign這個新興領域,將是ESEM和其它合乎邏輯且合理的模式,為了處理我們與子孫後代的環境和規劃問題,能取得成功的關鍵辦法。

昇陽(Sun Microsystems)的創始人暨首席工程師Bill Joy說:「我們正在推進到新的世紀裡,但我們沒有計劃、沒有控制,也沒有剎車裝置。」


設計可選式未來(Designing Alternative Futures)

建置一個能夠真正理解複雜和動態地球的關鍵,是創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採用許多各種來源的過去和未來的數據,並合併在一個系統中。規劃師、工程師和科學家已經廣泛使用GIS顯示和分析地球健康、狀態和歷史。GIS提供使用者建置清單、顯示大型且複雜的空間資料集,而使GeoDesign框架進行分析和管理人本地球的議題成為可能。它們還可以分析潛在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讓我們更接近真正了解動態地球系統在今後幾十年和幾個世紀如何變化。

Carl Steinitz,一位哈佛大學的城市規劃師,許多他的早期規劃構想起源於應用GIS於景觀分析和城市規劃。Steinitz制定了一個景觀變化的模型,這個模型使得可選式未來的設計成為可能。我們可以針對這些可選式設計方案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對人類的助益進行評估,然後選取能達成最佳平衡的可選式未來進行實作。遵循Steinitz的想法(『PLF框架(A Framework for PLF)』,源自『景觀未來(Landscape Future)』一書),GeoDesign框架也讓我們可以設計和測試各種替代方案,協助我們對可能的最佳未來做最明智的決策。

地球是越來越熱或越來越冷呢?人類的人口對地球的壓力正導致氣候變化嗎?哪些潛在因素可能會顯著地影響我們在未來繁榮及生存的能力呢?我們今日新增哪些環境監測可以改善未來的決策呢?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更別說要拿出經科學驗證的答案。只有通過仔細觀察數據、應用科學原理及利用GIS和其他技術,我們才有任何希望去真正了解人本地球的複雜系統所承受的壓力和影響。這也是務實且周全的提出人類與地球更和諧共存的決策與替代方案的關鍵。

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道法自然,很少有四個字的標題可以如此雄偉地總結整冊著作。在這標題上最重要的詞不是道,不是自然,而是『法』。這為設計與自然的協同合作做好了準備,設計與自然的協同合作的效益遠大於設計與自然各別效益的和,而它的目標則是人類與地球的存續。
若說GIS技術的發展和GIS周遭的整個業界都深受McHarg作品的影響,並不誇張。他普及化了疊圖(Overlay)的概念,這奠定了後來成為GIS的基礎,也吸引了一些新進的年輕景觀建築師和地理學者,並永遠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McHarg和我可能在某些事情有不相同的意見,但我們明顯地共享一個願景,利用地理分析技術來設計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我們在建置能幫助我們完成這項艱鉅任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我們仍未達目標。事實上,在道法自然一書出版28年後,McHarg在1997年ESRI國際用戶會議發表的重點主題(Keynote)演說中,對聽講者提及了各種的挑戰:
「大體上,我在60和70年代所做的生態規劃研究,不等於、甚至距離卓越仍是遙遠。我認為一定有一個挑戰,那就是學習把我們目前正在做的推展到區域、國家,乃至對全球環境。」
就像McHarg的道法自然一書,ESRI公司也在迎接它的40週年。道法自然所支持的概念與ESRI開始從事GIS工作幾乎同時發生並非巧合。當McHarg主張一個將地理因素納入設計過程與工作流程的新方法,我不知道他是否曾經想像,到了2009年GIS可以有怎樣的發展。但是,在過去40年我們一直艱苦地從事GIS技術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完成,或是接近完成這項工作。我覺得我們的辛勤地演進GIS,引領我們到了一個關鍵點。這個技術演化的下一個邏輯步驟是GeoDesign。

GoeDesign論點(The Case for GeoDesign)

GeoDesign採用了景觀建築、環境研究、地理學、規劃、可再生研究、以及綜合研究等概念。就像之前的GIS與環境規劃一樣, GeoDesign需要以跨學科的、協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關鍵問題,最佳化包括本地和全球性的位置、方向和功能項目。
設計是一種有框架限制的藝術-這些限制來自功能要求、世界觀、偏見、以及其他因素,不過也可能是所在地點衍生的限制。將地點列入設計考量是McHarg信仰的核心,而這正是我們在新興領域GeoDesign的研究與發展所努力的根據。
". . .設計不但總是且必須要是一門藝術,而且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 . ." —David Pye,設計的本質(The Nature of Design) 在一定程度上,今天多數的GIS從業人員在各種領域,如城市和區域規劃與環境管理,就已經這麼進行設計了。然而GeoDesign把它變成工作流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縮短了設計流程的生產週期,也提高了結果的品質,讓它更容易實現。
因為GeoDesign將分析移到設計過程的早期階段,而縮短了循環時間。它不是在完成設計階段之後,再去分析提議專案的潛在影響和後果,而是在設計時就將關鍵因素提前考量。設計成果的品質提高了,因為該專案的設計是圍繞著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特徵,並與之和諧共存,同時充分利用它們的特質,且最小化對它們的不良影響。

設計我們的未來(Designing Our Future)

『GIS:設計我們的未來』是ESRI 2009年國際用戶大會的主題。當我談論設計我們的未來,我認為,結合世界豐富的數據資料與複雜的分析和管理工具,是理解和塑造未來地球的處方:它是一個人為未來,在其中人類社會與技術等的進步是依照與自然協同合作而設計,因此結果是可能的、最好的未來世界。這肯定是一個巨大的任務,一種微妙的平衡,但在GIS和GeoDesign工具的幫助下,我們已準備好接受這一挑戰。因為,坦率地說,我們也沒有別的選擇。

GeoDesign是什麼?(What Is GeoDesign?)

GeoDesign是在設計過程中帶入地理的分析,在最初設計草圖時,立即核實描述各種物理和社會因素的資料庫圖層及表單,是否符合專案的空間範圍要求。這種即時適用性分析提供了一個設計框架,使得土地利用規劃師、工程師、運輸規劃者、以及其他參與設計的人,得以利用工具將地理資訊運用在其設計工作流程中。充分運用地理在設計過程,將效仿自然生態系統的最佳特性和功能,其設計成果透過更加平和、協同共存造福人類和自然。
GeoDesign涉及三個活動空間:工作環境(設計師的工作場所)、設計工具(設計者用來工作的工具),以及可依賴的工作流程(設計師如何做工作)。這三者間失去同步將阻礙設計過程。
工作環境:現今以地緣為基礎的設計師的工作環境包含田野行動設備、桌上型單機、網路連線、企業級伺服器和資料庫、文件管理系統的使用、協同環境(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以及與外部機構和組織的互動。
設計工具:以地緣為基礎的設計師使用各式各樣的工具協助他們設計。最常使用的工具,或工具的類型,就是繪圖(Drawing)工具。至於使用哪種特定的繪圖工具則取決於設計者的專業領域以及他是在做2D或3D空間的設計。
可依賴的工作流程:大部分地緣相關的工作流程,最少在詳細的層級上,有領域特性。然而,就像先天的優勢,適合使用地理資訊的三個工作流程脫穎而出:一個是關於土地利用的變化;一個是關於設施的設計、施工和管理;另一個是關於二維CAD的使用。

早期在GeoDesign的努力(Early Forays in GeoDesign)

雖然很容易對GeoDesign及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CAD)做比較,但是我們不應將這兩者混淆。事實上,第一個地理設計系統是ArcCAD,它是ESRI為了建立一個專門的GeoDesign工具的最早嘗試。發表在1990年代初期,ArcCAD是第一個在AutoCAD環境中的全功能GIS系統。當傳統的CAD可以作為建物的建築設計中的一個有用工具的同時,GeoDesign除了更關注於如何在環境當中與周遭去設計同樣的建築物。ArcCAD嘗試把地理資料和空間建模融入設計過程當中。ArcCAD提供強大的繪圖、資料管理、空間分析和顯示的工具,可以直接與AutoCAD的設計與草稿工具一起作業。
繼ArcCAD之後ESRI也有其它的應用程式(包括SDE CAD client和ArcGIS for AutoCAD),允許設計師和其他人在CAD環境下,完整利用GIS的功能和GIS資料庫。ArcGIS for AutoCAD是一個免費下載的工具,提供了AutoCAD與ArcGIS平台無縫的透通性,在今日廣泛被使用。ArcGIS for AutoCAD提供使用者在AutoCAD環境中快速且便利地的取用ArcGIS Server所發佈的企業級GIS資料。這個工具讓設計師把GIS的分析結果包含在AutoCAD設計,以及建立、操作與定義CAD資料是如何組織與屬性化來作為GIS的內容。

ArcGIS 的設計工具(Design Tools in ArcGIS)

設計專業人士具有創造力且十分依賴直覺,有膽認為某件事是正確的。GIS專業人員提供輸入資訊到創作過程,十分依賴的是分析與科學。透過GeoDesign,GIS成為設計人員的一種工具,他們可以迅速通過反覆的設計過程,同時充分利用地理資料庫的分析能力。我們認為整合設計與分析兩個世界到一個共同的資訊系統框架中,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ESRI公司的工程師暨架構師Bill Miller 於2005年領導一個小組,開發一個免費的ArcGIS的擴充模組範例,這是真正以GIS為基礎的GeoDesign工具的第一步。在2006年發布的這個擴充模組,讓使用者在ArcGIS Desktop ArcMap使用好用的草稿工具快速建置圖徵。您只需選擇一個草稿工具及相關的符號,然後在圖面上繪製。這個簡單的設計工具會自動管理繪圖環境,讓您的著重在畫什麼,而不是如何畫。利用ArcSketch,您可以草擬出一套替代性的土地利用計劃,迅速建立救災計劃的空間組成部分,勾畫高速公路的位置,或編排選址主計劃。

作為讓使用者在GIS的地圖和影像上草擬初步設計地理草稿工具,ArcSketch提供我們的許多使用者非常大的幫助,但這僅僅是個開端。類似ArcSketch的功能將會進一步精進,並納入於9.4版發佈的軟體系統核心。在後續發佈的ArcGIS版本也將會有更多利用GIS來進行設計的支援。
ArcSketch工具式的編輯在ArcGIS 9.4版將使編輯更簡單,新的流線化功能使您能更輕鬆地完成您的工作。
建立圖徵是透過使用圖徵範本而完成。要開始使用範本,你只需要啟動編輯,它會自動啟動建立範本(Create Templates)精靈。這個精靈將幫助您迅速建立一套可以用來建置新圖徵的圖徵範本。一旦完成,建立圖徵(Create Features)視窗會打開,並表列範本清單。

圖徵範本定義了產生一個圖徵所需的所有資料:要儲存圖徵的圖層、新圖徵的屬性值,以及用來建立該圖徵的預設工具。在建立圖徵(Create Features)視窗,選擇範本來決定新圖徵的儲存,按一下視窗底部的調色板的建構工具,並點擊地圖進行圖徵形狀的數化。在ArcGIS 9.4版,編輯草稿會顯示用於該範本(圖層)符號所見即所得(WYSIWYG)的預覽。
黏合(Snapping)現在已經改為預設啟用,並且從只適用於編輯歷程擴大到整個ArcMap。為此,所有跟黏合相關的設定都放置在新的黏合工具列上,包括打開和關閉黏合類型(邊線、節點、端點…等)和客製化的游標外觀以及黏合提示(SnapTips)。
圖層設定對話框欄位頁籤在9.4已經過重新設計,讓您更輕鬆地重新排列欄位、把它們打開或關閉、排序,並設置其他顯示和格式設定。這些設定適用於整個ArcMap,包括編輯器的屬性對話框、表單視窗,以及識別(Identify)對話框。

以GeoDesign面對挑戰(Meeting the Challenge with GeoDesign)

設計工具與既有GIS的功能整合是很重要的,但它只是第一步。歸根到底,我們的願景是,擴大GIS的效用到使它成為一個基本設計系統。當人類理解到它們對自然界的勢不可擋的衝擊,我們也因為與自然界的糾結在一起的連結而獲得更好的讚賞。當然,這也代表著一個巨大無比的責任。我們對充分理解的動態地球系統,以及建立一套完整的模式和其他工具來支援這些活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像Neutra於1950年代在建築上的作為,我們需要精進設計和規劃的框架,這個框架不只要包含而且還要擁抱技術、科學、及自然進入系統來幫助我們設計和選擇最佳的替代未來。

試想一下,如果您的初始設計理念,原本潦草地寫在雞尾酒餐巾紙背面,但現在有了完整的GIS功能的支援:草圖進入資料庫,成為一個可與資料庫中所有其他圖層比較的圖層。
ESRI在開發ArcSketch這個CAD整合工具所獲得的經驗和ArcGIS 9.4的新工具,已讓大眾對於關聯了繪圖工具、符號、資料模型和流程模型的整合框架,用來進行GeoDesign的能力讚賞不已。讓「餐巾背面」的設計草圖可以即時分析和反饋是ESRI今後幾年的主要的研究和發展領域,我們的用戶將能在即將發布的版本上看到這些努力的結果。

而對這類工具渴求越來越大。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我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再也不能被忽視。人們開始意識到Neutra所說的人類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係的重要性,以及為了實現McHarg的道法自然願景,他們希望採取行動。 V1 Magazine編輯 Matt Ball說:「現在有不斷增加的興趣,是來自於結合設計功能與地理空間工具所提供的更廣泛地理內容,以便進行更深入的土地使用規劃。」GeoDesign框架將提供專業設計者一組強大的工具,終於可以滿足Ian McHarg的挑戰,讓我們真正道法自然。

2009年10月26日

中研院~語言地理資訊研習工作坊~

本研習工作坊將引介地理資訊最新科研成果,並透過實作練習,帶領學員學習運用GIS科技, 給予田野調查材料明確的空間定位。

主辦單位:中研院語言所語言地理資訊室
研習時間:2009/11/11(三) ~ 2009/11/12(四) 兩天
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 人文館南棟 語言學研究所519會議室
課程內容:請參考議程規劃
報名資訊:一律線上報名

1. 報名網址:http://140.109.150.41/eip/f6/f6_signup_05.asp?aid=5
2. 報名期間:2009/10/21 ~ 2009/11/03 (額滿為止)
3. 報名限額:30名
4.注意事項:住宿自理,第二天請自備數位相機、相機傳輸線或讀卡機及可無線上網之筆記型電腦。

研習通知:2009/11/06前寄出。
交通資訊:請參考 http://www.sinica.edu.tw/location.htm
聯絡人:林千乃
Email:dala5998@gate.sinica.edu.tw
聯絡電話:(02)2652-5000 #6156

議 程

09:00~09:10 開 幕 式

2009/11/11(三) 專題演講
09:10~12:10
講題:開放式的地理資訊處理
講者:

鄧東波先生(本院資訊所研究助理,荷蘭 ITC 博士生)
張欽隆先生(本院資訊所研究助理,台灣科技大學博士生)
莊庭瑞博士(本院資訊所及資創中心副研究員)

09:10~10:30
地理資訊科學/系統簡介與開放式的地理資訊處理

10:30~10:50
休 息

10:50~12:10
1. Conceptualization of Place via Spatial Clustering and Co–occurrence Analysis
2. Narrative Geospatial Knowledge in Ethnographies: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12:10~14:00
午 餐

14:00~16:00
講題:網際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建置
講者:林祥偉博士(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2009/11/12(四) 實作工坊

09:00~12:00
課程內容:GIS 基本概念及免費中文GIS 軟體實作(包括簡易製圖、套疊、校正)
授課教師:郭俊麟博士(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12:00~13:30
午 餐

13:30~16:30
課程內容:GPS 軌跡記錄器與語言田野調查的結合(含Google Map/Earth的結合應用)
授課教師:郭俊麟博士(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滿載而歸

2009年10月25日

花蓮一百歲了(花蓮設治百年紀念)

花蓮100歲了 邀縣民慶賀

〔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幾個100年!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今年5月起即發起「花蓮設治百年紀念活動」,本週將逐漸進入高潮。本月25日上午10時25分在花蓮火車站前廣場將有一場「花蓮百年鳴鐘百響」慶祝活動,歡迎所有縣民、特別是年滿90歲以上、10月25日出生者,一起來點燭鳴鐘切蛋糕。

25日火車站前有慶祝活動

青少年公益組織說,台灣東部開發於晚清,但是直到1875年設卑南廳,才算是清代在後山正式設治的開端。甲午戰爭後,1896年(明治29年),日軍正式進入東部地區統治,開啟東台灣的建設。

1908年(明治41年)七腳川事件的發生,令台灣總督府重視花蓮,隔年的10月25日將台東廳花蓮港支廳獨立成為花蓮港廳,今年正好屆滿100年。

1910年(明治43年)日本在台灣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明年也邁入100年,而中華民國也將在後年慶祝建國百年。

於青少年公益組織號召下,四維高中烘焙班將在25日烘焙10個蛋糕供大家享用、青年志工也將於24日開始沿街發送祈福蠟燭。目前還需要糕餅同業及店家合力製作一個花蓮有史以來的最大蛋糕,歡迎花蓮人有錢出前、有力出力,洽詢:03-8463995青少年公益組織。

除了「花蓮百年鳴鐘百響」慶祝活動,相關活動還包括「花蓮百年生日燭光祈福」,即日至本月31日止。青少年公益組織將供應蠟燭賀壽祈福,歡迎學校機關預約領用。

還有「花蓮百年容顏展覽」

還有,「花蓮百年容顏展覽」從22日起至12月31日止,在慶修院舉行世紀史料書展、世紀懷舊影展。

而「花蓮百年社會講壇」,18日上午10時,「歷史花蓮」在慶修院由清少年公益組織黃榮墩執行長主講;24日下午6時30分,「花蓮生活新態度」在花蓮火車站後站廣場由柴松林博士主講;25日上午11時,「花蓮經濟展望」在火車站遊客中心由邱正雄教授(前行政院副院長)主講。

參考網站http://www.heritage.org.tw/

花蓮重大事件年表 

●1825年(道光5年):漢人首次入墾花蓮,宜蘭人吳全募集墾民2800人,在今壽豐鄉平和、志學村拓墾,築「吳全城」。

●1875年(光緒1年):清帝國在東部設治「卑南廳」。(含花蓮縣、台東縣、宜蘭縣南部及屏東縣部分)

●1897年(明治3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設台東廳,置卑南、水尾、奇萊3個辦物署。

●1908年(明治41年):吉野爆發七腳川事件,200餘社民遇害。

●1909年(明治42年):台灣總督府設花蓮港廳;台灣總督府花蓮港醫院(今署立花蓮醫院)創立;東線鐵路開工。

●1910年(明治43年):台灣第一個日本官營移民村吉野村成立。

●1918年(大正7年):中央山脈橫斷道路(能高越嶺道初音至霧社)完工。

●1926年(大正15年):東線鐵路全線(花蓮至璞石閣)通車。

●1932年(昭和7年):以清代「北路」為基礎修築的「臨海道路」完工。(蘇花公路前身)

●1940年(昭和14年):花蓮港完工。

●1950年(民國39年):花蓮縣實施地方自治,首任民選縣長楊仲鯨就職。

●1959年(民國48年):八七水災,中南部災民大批移居花蓮。

●1980年(民國69年):北迴鐵路全線通車。

●1990年(民國79年):蘇花公路拓寬工程完工、雙線通車。

●2003年(民國92年):北迴鐵路電氣化、雙軌化通車。

●2007年(民國96年):樹林、花蓮間太魯閣號行駛

參考網址: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2923

2009年10月21日

全台最大規模明清古墓出土~台南水交社

轉載自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文/晁瑞光 五月 8, 2009

台南市水交社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古墓群

根據台灣堡圖(1898~1904日本繪製),過去(台南市)大南門城以南,就是大片的墓地,但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都已經剷平蓋房子了,水交社發現的明清時期古墓群之所以可以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當時蓋水交社宿舍區時抓地基水平,這一區塊較低,當時填土直接將古墓掩埋於地基之下,古墓群才得以保留。

所以至今仍保留下來的已是極少數,因為明清時期,記錄當時擴墾台灣先民的足跡,說不定還會有鄭成功或其下屬相關的遺跡,在古墓群中或之下,說不定也還有平埔族的生活遺跡,太多的未知,我們卻輕易的將其毀掉,這就是台灣,這就是台南,對於自己在地的文化完全不珍惜,登上國際實為台灣之恥。

台南市水交社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鑑請現地保留!

一、文物的價值除了特殊名人的紀念價值外,最重要的在於其所處的年代及其地域特性,所延伸出來的環境關係。

二、水交社過去為台江的水岸界線,明清古墓的出土,更證明數百年前台南地區地貌演變的證據。

三、文物如移地保存離開了該地域,脫離了地域關係後其價值就大為降低,如同化石一般,可以說明該出土位置的地域故事,若拿回家收藏,不就是一塊化石而已。

四、台南城外,大南門以南的區域過去為廣大的墓地,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都消失了,一般民眾看得到的僅為五妃廟一處,現在發現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更該全區現地保留,以求其完整性。

五、台南市號稱文化古都,以確保水交社重劃區工程不致延宕為前提,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有違國際做法。

六、全台出土最大規模的明清時期墓葬群,更能顯現先民來來的足跡,也能展現「台灣:大員」發展的歷程,這不單只是台南人的資產,更是全國人民的資產,大台南地區為台江黑水溝國家公園的範圍,水交社見證過去台江地貌及台灣文化的發展,該地文物歷史彌足珍貴。

七、已開挖及破壞的區域要立即搶救,對於未開挖部分應現地保留,透過探地雷達可以標出大概的範圍,並朝向現地博物館方向規劃處理。

八、日本飛鳥博物館、狹山池博物館都是很好可以參考的例子。

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

文化的價值除了法律上的認定外,還有一個是我們自己的認定,我們認為他是有價值的,就可以把他經營的很有價值,這價值不單是實體的物件,還包括區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水交社文化園區發現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現場開挖有如進入一個考古的遺址,該區域位於台南市南門路這條南北向的歷史軸線上,又位於台南市綠色廊道的小環 帶上,同時又是見證以前台江內海陸化的節點,過去更是日本海軍的宿舍區,到戰後成為空軍的宿舍,我們不敢說在明清古墓下是否還會有平埔族的遺址,但就台灣 的歷史發展,水交社扮演極重要的地理位置,就如同台南市的安平一樣!

水交社這個區域地底下發現目前台灣最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墓群,因位於公有地上,整個群體又很完整,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無可以取代之地位,對於過去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過往,可以從中發覺很多的蛛絲馬跡,對於一個小小的台灣,號稱近代歷史文化的400年,又位處颱風肆虐及地震帶的區域上,百年以上歷史文物就已經非常的珍貴,除非回到原住民文化及自然史的部分,才可以談的更久遠。

我們是怎樣在看待我們自己的文化?是口頭上的愛惜自己的土地,還是真的好好面對眼前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水交社未來的發展是指標,過去以經濟開發為主所犯下的錯誤,將完整的日式宿舍群全拆掉了,如今碰到了古墓群,我們還要再繼續錯下去嗎?

古墓現場勘查 

這是古墓群其中的一個區塊,進入這裡有如進入一個考古的遺址。

980508-grave-untitled1-400.jpg

水交社相關位置圖

untitled2

大家現場現勘的情形。

untitled3

大家現場現勘的情形。

untitled3

因道路施工開挖出來的古墓群,這只是其中一個區塊。

untitled4

因欠缺概念及危機處理能力,工程進行中很多古墓就已經遭到破壞,圖中古墓大都被撬開或開洞破壞。

untitled5

開挖出來的古墓群其中的一景。

untitled7

古墓的材質特寫,不是木材也不是石頭,而是一種灰泥,這種材質我在安平古堡國家一級古蹟的那面城牆看過,回塑過往工法及年代,應該不難。

untitled8

目前建道路開挖區是圖中央的興中街116巷

untitled9

套上台灣堡圖,興中街116巷的相對位置

untitled10

台灣堡圖圖示,過去大南門城以南,就是大片的墓地,但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都已經剷平蓋房子了,水交社發現的明清時期古墓群之所以可以保留下來,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當時蓋水交社宿舍區時抓地基水平,這一區塊較低,當時填土直接將古墓掩埋於地基之下,古墓群才得以保留。

所以至今仍保留下來的已是極少數,因為明清時期,記錄當時擴墾台灣先民的足跡,說不定還會有鄭成功或旗下屬相關的遺跡,在古墓群中或之下,說不定也還有平埔族的生活遺跡,太多的未知,我們卻輕易的將其毀掉,這就是台灣,這就是台南,對於自己在地的文化完全不珍惜。

untitled11

擁抱台北的後花園~烏來的住民與影像

這是筆者的好友鄭安睎老師,即將進行的新書發表會,在此推薦給各位。安睎兄是國內非常知名的原住民古道專家,也是大專登山社團的大老級人物。他現於政大民族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擅長台灣史、台灣原住民史、台灣原住民舊社考古等研究。目前擔任台灣山岳雜誌特約編輯、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顧問。曾出版《台灣最後祕徑---清代關門古道》、《布農舊社初探---2002信義鄉布農族五大社群尋根活動專輯》,這次的新書發表為《烏來的山與人》。

鄭安睎老師的新書發表會座談:

image

擁抱台北的後花園~烏來的住民與影像

時間:2009年10月24日(週六) 
         晚上7:00~8:00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
講師:鄭安睎
主辦單位:金石堂書店
合辦單位:玉山社出版公司

另兩場時間預計如下:
11/01(日)15:00-16:00 宜蘭店藝術書區
12/11(五)20:00-21:00 台大店3F活動空間

相關參考連結:

金石堂網路書店:烏來的山與人
誠品網路書店:烏來的山與人

內容簡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劉淑芬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理事長 翁注賢
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理事長 黃楩楠 共同推薦

台灣「登山運動」的發展,只有百年的歷史。
至於,烏來山區的登山活動,
更是遲至日治昭和年間才逐漸蓬勃。

然而,日本政府本著強健國民體魄的觀念,
對登山運動多所重視,
並因此留下大量的登山文獻。

本書作者基於對台灣山林的熱愛,
將珍貴的日文資料詳加翻譯、註釋,
不但考察其中所記載的動、植物名稱,
將泰雅語的譯音轉換成今日泰雅族的記音系統,
更親自調查、確認文獻中所描述的登山路線,
映照古往今來的人文空間與自然地景,
開創出有別於「登頂」、征服三角點的新登山文化,
讓富含歷史情懷、文化深度、生態關照的登山理念,
成為登山戶外休閒活動的新典範。

〈本書特色〉

  1. 有別於坊間介紹台灣山岳的書籍,大多是以高山、百岳作為論述對象,本書是國內少數以台灣郊山為主角的作品。
  2. 書中除了譯註早期日人攀登烏來山域的作品外,並依據日人文章中所述的攀登過程,模擬描繪出他們的攀登路線地圖,除了讓過往的歷史與當下的時空作一結合,也可以提供山友開發新的登山路徑的可能。
  3. 本文作者為學界人士,但因長年從事登山活動與調查,並且在相關登山機構擔任講師,讓本書學術與實務結合,讓本書的內容有更紮實的理論依據。
  4. 本書企圖打破台灣登山僅以攻頂為目的的登山文化,希望能夠創造關懷在地歷史、生態、人文的新的登山文化。

2009年10月20日

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計畫-成果發表

筆者研究室所參與的教育部文史脈流計畫於10/16日在台科大舉辦第一年度計畫成果的發表會。在此將計畫的目標、會場花絮照片及媒體採訪新聞報導簡單摘錄如下:

計畫目標:
由於台灣必須由IT硬體代工產業逐步走向結合軟硬體和內容的創意應用與服務產業,因而跨領域人才培育與發展的需求逐漸增加,藉由不同領域人才的結合,才能夠激盪出創意應用與服務產業的核心價值。且因為台灣的無線網路建設完整,行動網路使用率逐年增加,軟體與通訊業者亟需找出有價值的行動應用方案。而在台灣文史古蹟研究內容的日漸完臻的同時,自助旅行的風氣盛行和文化保存與推廣的需求之下,「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提供業者一個無線網路創意應用的典範,讓使用者可以在旅行前,旅行過程中和旅遊之後能夠規畫並進行一趟豐富的人文之旅,進而分享旅遊經驗心得。藉此達到跨領域人才教育、發展創新無線應用服務、地方文化特色的保存與推廣和促進學生就業的機會與發展等目的。

image 
子計畫五團隊老師與助理合照

image
展示攤位與會場人潮

image
展示內容操作實況

相關新聞報導連結

2009年10月19日

日據時期廢鐵道尋跡 電子地圖輕鬆找

2009年10月15日

可攜式GPS地圖投影器

(Credit: Yanko Design)

這台方便的可攜式GPS地圖投影器使迷路成為過去,你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投影地圖的表面,找一個朋友的額頭來充當也可以。

clip_image001

這台Maptor是由南韓三星美術設計學院(Samsung Art &Design Institute)的Jinsun Park與Seonkeun Park所設計,它和我們之前報導過的地圖手電筒有點類似,但便利度遠遠勝出。不僅省下打開地圖的麻煩,也不需要尋找自己的所在位置,因為有GPS幫忙。

clip_image001[5]

clip_image001[7]

(Credit: IDSA)

長成這樣圓圓滾滾,像個小小手電筒,可以像掛著隨身聽一樣掛在身上,迷了路,找個平坦的牆面,照一照,再出發!

有一個按鍵可讓你放大或縮小投影範圍,且這個裝置小到可以讓你用鬆緊繩掛在脖子上,雖然真的想這麼做的人可能很少,用工具腰帶掛在腰上比較好吧。

Maptor是由生物可分解塑膠製成,目前還未上市,它有一個很簡單的開啟/關閉旋鈕,還有一個開關可以控制縮放與地圖的大小,可透過藍芽下載地圖,跟一般的手電筒一樣靠電池發電。

Maptor在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所舉辦的2009年國際設計傑出獎(Internation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的比賽中獲得銀牌,三星(Samsung)在這場比賽中勝過蘋果(Apple),拿下了8個獎項,蘋果只拿了7個。

原文網址:http://taiwan.cnet.com/crave/0,2000088746,20140424,00.htm

補充:CES 2009可攜式產品五大趨勢

CE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為美國CEA (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自1967年起,每年1月於美國Las Vegas所舉辦,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展秀。

由於CES此年度盛會為媒體與相關產業人士關注焦點,故出席廠商無不卯足全力,盡可能在會場上,展示當下或未來所欲主打的產品、市場或技術等話題,希望透過博得高度關注,提昇廠商知名度,帶動所欲推廣話題之行銷力道。故從另一個層面觀之,CES也可看出廠商因應現況與未來布局,並從中歸納與掌握相關產業未來趨勢。

2009年CES展期為1月8~11日。與過去數年來較為不同的是,因全球經濟自2008年開始邁入不景氣,面對經濟不振的挑戰時,CES的展秀內容,可說是反映出廠商因應環境的對策,對亟欲降低營運風險甚至欲求突破的廠商而言,具有高度參考意義。

image

原文網址:http://www.digitimes.com.tw/tw/rpt/rpt_show.asp?CnlID=3&v=20090211-035&ct=1

青年壯遊台灣─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

image

活動名稱:「青年壯遊台灣─尋找屬於自己的感動地圖」校園分享講座東部場 。

活動內容,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youthtravel.tw/taiwantrekker/vote/

活動目標:鼓勵青年以多元方式認識鄉土、行遍台灣,帶動青年壯遊台灣風潮。發掘青年壯遊台灣感動地圖,型塑青年壯遊新文化。協助青年透過壯遊台灣活動,產生自我改變,增加自信心及方向感,提升個人競爭力。

主辦單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承辦單位:東華大學運動休閒學系、1111人力銀行校園事業部。

活動對象:全校師生。

活動時間及地點:10/20 下午四點到六點於文學院第一講堂

本活動之宗旨為參與實踐計畫的青年將成為本計畫之宣傳種子,為引發更多青年對台灣熱烈情懷,本計畫將於98年9至10月份,與全台灣八所大專院校進行合作,並由各校系所協助安排壯遊相關講座,將邀請得獎組別之青年擔任講座講師,以持續發酵「青年壯遊」之理念。

image

2009年10月13日

少子化效應/逾60所大專12年後會倒

<新聞轉載>少子化效應/逾60所大專12年後會倒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受少子化的嚴重衝擊,教育部預估十二年後、一百一十年時,台灣一百六十四所大專校院中,會有超過三分之一、六十多所大專校院倒閉,數千名教授失業。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表示正在修改法規,積極推動部分大學退場或轉型。

民國110年 學生不到20萬

國內每年新生兒人數已不到二十萬人,今年小一新生首次不足二十三萬,新生兒人口數並以每年二十%的速度逐年下降;教育部推估,少子化將自一百年起逐步衝擊大專校院,十八歲可唸大專的學生人數將由目前三十萬降至二十七萬,到一百一十年,大專生源將正式跌破二十萬、僅剩十九萬五千多人。

吳清基昨天到立法院進行「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之發展策略專案報告」,坦承少子化情況正在惡化中;高教司科長朱俊彰表示,九十七學年已有八所大專校院招生不滿七成,總缺額為五萬九千人,九十八學年大專招生缺額目前正在統計中,但光是登記分發管道缺額就有六千八百零二人,招生不滿七成的學校已擴大到十四校。

數千名教授 將隨之失業

教育部正在與大專協商每年減少二%招生名額、每年降低大專班級人數兩人,避免大專缺額惡化;儘管如此,在生源持續減少下,即使每年調降二%招生名額,仍無法有效「止血」,到一百零五年缺額將達六萬九千人,一百一十年的缺額更將增為七萬一千人。

以目前大專註冊率僅八十二%來看,教育部進一步估算,就算一百一十年的十八歲人口有十九萬餘人,恐怕只有約十六萬人會真正進大專唸書,屆時全國一百六十四所大專招生名額就算逐步縮減到二十三萬人,還是將有三分之一以上學校招不滿、缺額七萬一千多人,六十多校因此面臨倒閉。

教部擬修法 訂退場機制

立委黃志雄質詢指出,教育部過去大量開放大專校院的錯誤政策,導致小小的台灣竟然有一百六十四所大專校院,這還不包括九所軍警校院及兩所空大,十二年後大專校院招生將短缺七萬一千人,如果不減少招生,缺額更會突破十萬人,教育部要如何因應、如何處理問題?

立委管碧玲更質疑,教育部高喊大學退場機制已多年,但迄今未真正成立任何專案小組,恐怕只是「喊口號」。

吳清基則表示,教育部正研擬各種退場方案,協助公立學校轉型或整併,私校則轉型為財團法人,包括提供賦稅優惠及放寬土地變更編定的限制,增列私校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福事業,免交營業稅等優惠措施,也研議開辦彈性多元的教育,幫助學校發展成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事業。

針對經營困難的學校,教育部表示,將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分為「建立預警機制」、「提供輔導協助」及「進行轉型退場」等三階段處理,一旦有學校停辦解散時,教育部會針對學生轉介、教職員離退及財務緊急應變處理方式訂標準作業流程,並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監管,維護師生權益。

2009年10月8日

實作:Google Earth與文史資訊的結合

台北大學歷史系 「歷史地理資訊系統概論」第三週課程

Google Earth與文史資訊的結合-學生實作講義

2009.10.9

引言: 網路相簿地圖與GIS教學

一般的課程在介紹GIS(地理資訊系統)通常都會先談GIS包含了五個重要的面向:GIS專業軟體、電腦及相關硬體設備、應用技術方法、空間資料庫、及技術人員。不過對於地方文史推廣或非地理專業的朋友,筆者通常都會先從網路相簿的使用來介紹GIS的基本概念

<範例:豐田村文史導覽相簿地圖>

一般來說,GIS 在文史面向的基本操作及應用不外乎以下幾個重點:

    1. 基本底圖(電子地圖、衛星影像、歷史地圖)的輸入或校正。
    2. 屬性資料的建立(如地標點的描述、以及圖層的說明)。
    3. 空間或地址對位,即屬性資料與空間資料的結合。
    4. 主題地圖的展示與輸出。

請討論PICASA 網路相簿跟上述GIS 操作之差異。這樣的操作是否滿足
你對GIS 應用的想像? 以及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實作一:影像擷取(FSCapture)與網路相簿工具 <講義下載>

  • FSCapture螢幕擷取與PPT簡報製作
  • 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取用~以國家文化資料庫為例
  • PICASA相簿地圖製作與KML轉存

實作二: Google Earth基本操作~點-線-面資料記錄儲存

  • 免費軟體下載<網址>
  • 線上教課程觀摩<網址>
  • 線上中文使用指南<網址>

實作三: Google Earth地圖套疊及文史資訊加值 <講義下載>

  • 網路資源應用~中研院飛覽系列模組
  • 圖層套疊與文史資訊的彙整
  • 文史景點飛覽路線的錄製及網頁整合

範例檔案

東吳大學演講:GPS於數位典藏之應用

image教育部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98年度<人文數位教學計畫>
課程:地方文史數位導覽

演講大綱

引言:從Sony最新GPS產品的廣告短片談起~妳(你)對GPS的了解有多少?

  • GPS的基本概念/使用現況/特點與使用限制
  • GPS使用前的基礎知識/注意事項
  • GPS軌跡資訊的原貌/怎樣進一步運用?

主題一:文史POI與地理資訊的相遇~從Web2.0地圖平台的出現談起

  • 文史數位典藏的類型與GPS的角色
  • 文史POI的建置與應用現況~國內成果
  • 文史數位典藏METADATA設計
  • 市街聚落文史POI範例:消逝的/體驗的/活化的
  • 文史景點與Google Earth整合應用範例

主題二:GPS與數位典藏整合的契機~衛星定位軌跡的加值應用範例

主題三:GPS軌跡紀錄器與地方文史調查~文史導覽遊程的規劃與設計

  • 結合GPS的文史導覽遊程設計
    • 「生活的文史地景」~豐田村文史導覽
    • 「地方的歷史巡禮」~鹿港不見天街
    • 「地景的新舊比對」~新舊鹿港八景
    • 「景點的深入解說」~台南古廟巡禮
  • GPS與地方文史調查的行動策略
    • 利用Googlearth規劃考察路線
    • 利用相簿地圖建立文史景點地標
    • 結合實地軌跡記錄建立動態導覽網頁
    • 結合行動導覽平台進行現地文史導覽

2009年10月6日

測繪世界:旅行、移居與疆界跨越

2009年「測繪世界:旅行、移居與疆界跨越」國際研討會-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旨: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茲訂於本(98)年10月31日-11月1日(週六-日)假本校圖資大樓11樓舉辦~2009年「測繪世界:旅行、移居與疆界跨越」國際研討會,報名截止日期為10月23日,請 查收並轉知所屬踴躍報名參加。

說明:
本中心將以多元文化探討移居、語言、文學與文化、藝術、離散詩學、海洋文化等議題,並延伸至跨文化及或疆界的探討,藉此了解族群的多元文化價值且肯定不同文化。本大會邀請歐美資深學者來訪,促進本國學者與其它國家學者互相交流;如Sandra Bermann教授(Princeton University比較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美國比較文學學會前任會長2007-9)專長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Robert E. Bjork教授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外文系教授和Arizona Center f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執行長)專長為中世紀與跨文化研究。另有來自美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印度、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學者,本國學者也相當積極參與此國際會議,可望藉此達到相互合作、交流的機會。

大會之相關議題如下:
*離散與疆界跨越
*台灣南洋之文學與文化
*測繪文學與文化
*媒體文化與文化理論
*移居、旅行與文化記憶
*遷移與海洋文化
*跨文化及人文藝術
*跨國文化與境外文化相像
●參加人員務必事先至本中心網頁完成報名,以建立資料並統計人數,網址:http://humanitiescenter.nsysu.edu.tw/2009_International_Conference/home.htm
●如具公務人員身分者請自行至公務人員終身學習網站報名(http://lifelonglearn.cpa.gov.tw/),本研討會可列入公務人員研習時數認證。認證時數為14小時,上課時間若有遲到早退 之情事將不予認證。課程代碼200910311101,課程名稱2009「測繪世界:旅行、移居與疆界跨越」國際研討會(第 1 期)
●有關研討會之相關資料,請參閱相關網址:http://humanitiescenter.nsysu.edu.tw/2009_International_Conference/home.htm

聯絡方式
E-mail: chsc705@mail.nsysu.edu.tw
Tel: (07)5252000轉3241
Fax: (07)5250818
Address: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承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5日

讓統計數字活起來-Trendalyzer

轉載自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科技產業資訊室-- David 編撰,2008/01/21)

讓統計數字活起來-Gapminder之Trendalyzer

Gapminder為一瑞典的非營利組織,2007年三月Google買下該單位統計數據分析軟體Trendalyzer,並將相關程式設計人員納入Google大家庭。Trendalyzer為一基於網頁(Web-based)之互動式統計數據瀏覽界面。一般預估,若該軟體持續發展,將成為Google”統計數字”重要展示平台,並可讓統計數字不再呆板枯燥,而能如動畫般活起來。

image

圖一為典型之Trendalyzer顯示結果,圖形包括四大部分。左端為縱軸選項、下方為橫軸選項與時間軸播放、右端為顏色、欄位與圓圈大小定義、上方包括兩種顯示圖表(Chart)與地圖(Map)顯示方式,中間為主要結果顯示。讀者可自行前往網址(http://www.gapminder.org/world/#)測試與瀏覽。以該範例而言,可以導覽全球各國不同年度,人口、經濟成長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生率、GNP、每千人網路使用率、國防支出與婦女勞動力等。

Trendalyzer的差異化特色在於可將呆板數據顯示,以動畫及不同顏色圖形清晰表達,讓結果瀏覽者以輕鬆角度看到統計數據之內涵。若以工具平台角度論,舉凡和數字統計相關的結果均可在此工具上展現,包括Google Analytics、Google News、Google Finance、Google Trends與Google Patent等。換言之,Trendalyzer就是數字展現工具,如同Google Maps為圖形展現工具般。

最後,如同【由Google Finance 看分析引擎與視覺化引擎發展】所討論,為了讓資料(Data)有更高的價值,利用資訊軟體與簡單圖表(Figures & Tables)將資料加值成資訊(Information)與知識(Knowledge)是資訊軟體的重要發展趨勢。由Trendalyzer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如能在此架構下持續發展,複雜與無意義的資料將可以納入資訊系統,將資訊活化起來並提高資訊價值。

關鍵字:統計數據分析軟體;Trendalyzer;Gapminder;Google Tool

參考資料:http://www.gapminder.org/downloads/ 

image

日本人文地理學會第九回公開seminar

10月17日(土)に奈良市において、人文地理学会の第9回公開セミナー「人口減少を地理学から考える」を開催します。プログラムは下記のようになっております。ご関心のある方はご参考ください。

基調講演(13:10~13:50) 大江守之(慶應義塾大学)
人口減少社会の家族と地域―親密圏の縮小と公共圏の再構築

報告1(13:50~14:10) 酒井高正(奈良大学)
近畿地方の人口減少の地理的分布を考える
報告2(14:15~14:35) 根田克彦(奈良教育大学)
近畿地方における人口減少地域の小売業の動向
報告3(14:35~14:55) 吉田雅樹(奈良県庁地域づくり支援課)
奈良県の過疎地域の現状と取組事例
報告4(14:55~15:15) 作野広和(島根大学)
人口減少社会における中山間地域―中国地方の集落の実態を中心に

全体討論(15:20~16:20) 司会 中川聡史(神戸大学)

平成21年10月17日(土)13:00-16:20
奈良県中小企業会館 4階 大会議室
〒630-8213 奈良市登大路町38-1 TEL 0742-26-6602
■近鉄奈良駅下車 1番出口すぐ

高校生・教員・一般の方の来聴歓迎(事前申込不要,参加費無料)

人文地理学会のHPにも公開セミナーについての情報がございます。
http://wwwsoc.nii.ac.jp/hgeog/index-j.html

2009年10月4日

AJAX互動地圖~1890年九州霍亂疫情

當地圖不只是一張靜態的地圖,可以在線上公開閱覽、可以隨使用者需求縮放大小、顯示圖例、地名,甚至可以叫出地理主題的完整屬性表,並作進階屬性查詢…這樣的互動式地圖對文史領域的研究將有何影響呢?

以下是筆者三年前製作的1890年日本九州霍亂地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地圖連線瀏覽看看。

image

2009年10月1日

2009年人文GIS系列工作坊回顧

筆者於本年度前半年參與了數個國內人文GIS相關工作坊的規劃與課程講授,在此將筆者所負責之課程清單完整羅列於下。課程講義共有15份,有意下載者,請來信簡單說明使用目的,筆者將無償提供使用。 信箱: jinlin@mail.ndhu.edu.tw 

image image

人文數位教學工作坊
主辦: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 (2009.1.20)

課程一:淺談Web2.0 時代的人文數位地圖應用<講義01>

  1. Web2.0 網路地圖資源的創新服務
  2. 歷史GIS 基本概念與教學初探
  3. 國內外人文數位地圖網站瀏覽

課程二:免費中文GIS 軟體Quantum GIS 基本操作<講義02>

  1. Quantum GIS 中文版安裝
  2. 向量圖層資料的匯入、查詢與儲存
  3. 向量圖層資料的選取、轉存與基本繪圖

課程二:GIS 製圖輕鬆上手~Quantum-GIS 東台灣主題實作<講義03>

  1. 社會經濟統計查詢與分層設色圖製作
  2. 地圖影像套疊與幾何校正
  3. 向量圖層(點、線、面)的描繪與屬性編輯

-------------------------------------------------------------------

人文GIS工作坊:一個歷史與當代田野考查的對話
主辦:政治大學歷史系 (2009.1.21)

<上午>巡迴政大景點:用地圖寫旅遊日記!<講義001>

  • 主題一: 文史乾坤盡在網中~從無形到有形的時空體驗
  • 主題二: GPS與文史導覽~政大校園導覽實作

<下午>歷史與當代空間對話:活用Google Map小工具<講義002>

  • 主題三: 新一代的時空資訊平台~數位典藏加值應用
  • 主題四: Web2.0田野考察工具入門~免費軟體實作

-------------------------------------------------------------------

GPS在原住民音樂數位典藏之應用工作坊
主辦:台東大學音樂系(2009.3.15)

<專題講座>GPS在田野調查之實務應用<講義003>

  • 單元1:淺談原住民音樂數位典藏與地理資訊的交會
  • 單元2:GPS的基本概念與使用現況
  • 單元3:GPS軌跡紀錄器簡介

<專題講座>GPS軌跡紀錄器實作~知本校區校園巡禮<講義004>

  • 單元1:GPS資料的儲存與解讀
  • 單元2:GPS軌跡與相片定位
  • 單元3:GPS相簿地圖的網路發佈

<實務講座>GPS與電子地圖之整合應用<講義005>

  • 單元1: GPS的替代方案~PICASA網路地圖相簿
  • 單元2: GPS田野紀錄在Google Earth的視覺展現
  • 單元3: 數位典藏影音與Google Earth平台之整合

-------------------------------------------------------------------

數位典藏與數位加值應用工作坊
主辦: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9.5.23)

<上午>GPS與電子地圖的人文應用面向<講義006>

  • 主題一: 淺談電子地圖在人文社會科學之應用~案例介紹
  • 主題二: GPS與網路電子地圖之應用~案例介紹
  • 主題三: Google map/earth與文史教學~基礎實作

<下午>數位內容與GPS資料的整合應用<講義007>

  • 主題四: GPS軌跡紀錄器與田野考察~室外操作
  • 主題五: GPS軌跡與相簿地圖之整合~後製處理
  • 主題六: 數位內容與GPS軌跡地圖的整合~應用實作

------------------------------------------------------------------

空間化的文史新視野~GIS與鄉土文史教學
主辦: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9.7.2)

課程:Google Map/earth與文史資訊的結合

第一部分:概念構築<講義008>

  • 引言:十倍速GIS學習時代的來臨
  • 新地理學、自發性地理資訊與文史POI網站
  • GeoStack的流程與地理資訊轉換加值
  • 網路免費資源與Google相關工具應用

第二部分:應用實作<講義009>

  • 實作一:影像擷取(FSCapture)與網路相簿工具
  • 實作二: Google Map地圖工具與主題圖製作
  • 實作三: Google Earth地圖套疊及文史資訊加值

-------------------------------------------------------------------

時間與空間的整合—歷史GIS在高中教學之應用

主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地理資訊應用推廣子計畫:台大地理系(2009.7.29;8.6;8.12)

課程一:線上地圖與數位典藏資源<講義010>

  • 【單元一】數位典藏計畫歷史地圖及照片資源介紹
  • 【單元二】Google 地圖基本功能與操作
  • 【單元三】新舊地圖比對工具
  • 【單元四】歷史地圖編輯(數化工具)操作

課程二:地圖與照片整合<講義011>

  • 【單元一】網路相簿建立
  • 【單元二】在網路相簿中編輯照片地圖
  • 【單元三】歷史地圖與照片結合
  • 【單元四】照片地圖與網頁或部落格整合

課程三:地圖與地名資料庫整合<講義012>

  • 【單元一】台灣地名趣談
  • 【單元二】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操作與使用
  • 【單元三】歷史地圖與地名資料庫結合
  • 【附 件】地名資料庫建立的重要性

-------------------------------------------------------------------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2009年9月29日

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培力營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在花蓮壽豐鄉牛犁社區舉辦了一場PPGIS(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培力營工作坊。由台灣大學蔡博文教授的團隊規劃一系列的課程,從理論、應用、實務及技術面介紹PPGIS的完整操作流程。筆者有幸參與部分課程的講授,在此提供課程講義(筆者負責的部分)及相關補充資料給有興趣的讀者們參考。

image 
圖1.PPGIS培力營上課地點:豐山社區圖書館

image
圖2.豐山社區圖書館電腦室(電腦設備比我們學校還好呢)及上課情況

第一部分: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簡介

1.所謂PPGIS?

運用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的同時,承襲"參與"的概念,以地理資訊系統作為公眾參與的平台,提供社區民眾對社區議題或公共事件的學習(Learning)、對話(dialog)、辯證(debate)、妥協(compromise)的環境,期能達到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operation)、協調(coordination)、整合(collaboration)的目的。

2.PPGIS能協助我們做什麼?

PPGIS主要能協助社區民眾凝聚共識、從而做出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決定。在技術面上,PPGIS能有效儲存調查及討論的資料、社區共識及決策過程的紀錄,並將之展現在地圖、3D多媒體的系統環境中,能有助於在地知識的保存、導覽或政策遊說工作。

3.誰來參與? 關鍵課題是?

PPGIS的參與者主要為社區居民、林務單位、地方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公所、水保單位)、民間組織(NPO團體);隨著GIS2.0技術的普及,過去PPGIS在系統平台上有親和性、技術及成本門檻已不再是使用障礙,如何參與及如何促進參與?是當前PPGIS推廣的首要課題。

第二部分:基礎技術學習1:

GIS基本概念、Google Earth基本操作、製作點-線-面資料記錄儲存
時間:2009/9/26/14:40-16:30

1.GIS基本概念:一般的課程在介紹GIS(地理資訊系統)通常都會先談GIS包含了五個重要的面向:GIS專業軟體、電腦及相關硬體設備、應用技術方法、空間資料庫、及技術人員。不過對於地方文史推廣或非地理專業的朋友,筆者通常都會先從網路相簿的使用來介紹GIS的基本概念....<操作講義下載>

  • 一般來說,GIS 在文史面向的基本操作及應用不外乎以下幾個重點:
    1. 基本底圖(電子地圖、衛星影像、歷史地圖)的輸入或校正。
    2. 屬性資料的建立(如地標點的描述、以及圖層的說明)。
    3. 空間或地址對位,即屬性資料與空間資料的結合。
    4. 主題地圖的展示與輸出。
    請討論PICASA 網路相簿跟上述GIS 操作之差異。這樣的操作是否滿足
    你對GIS 應用的想像? 以及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2.Google Earth基本操作~製作點-線-面資料記錄儲存

  • 免費軟體下載<網址>
  • 線上教課程觀摩<網址>
  • 線上中文使用指南<網址>
  • 其他(請參考研習營發放之實作講義)

3.補充:豐田村文史導覽

  • PICASA相簿地圖<網址>
  • Google Map導覽路線圖 <網址>
  • GPS相片軌跡導覽地圖<網址>
  • Youtube短片<網址>

image

 

完整課程大綱

2009年9月27日

鯉魚潭自行車步道GPS相片軌跡記錄

    鯉魚潭是東台灣最大的湖泊,行政區隸屬於花蓮縣壽豐鄉,距花蓮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地處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的最北端,為木瓜溪及花蓮溪支流所形成的堰塞湖。湖的面積約104公頃左右,湖水來自於地底湧泉,所以終年清澈,而湖泊上優美的景色,常吸引許多遊客來此,為台灣東部知名的旅遊勝地。「鯉魚潭」的得名說法有二:一是因為側邊山嶽形似鯉魚,故山與湖同齊名為鯉魚,有「鯉魚山上有鯉魚,鯉魚潭裡水中游。」俚語的稱呼。另一種說法源於最早活動於此處的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因為登至山頂往下看,潭的形狀就像是一隻剛捕獲的鯉魚在跳躍,所以以此名之。(參考自維基百科)

   筆者利用Wintec的GPS軌跡紀錄器,將騎乘自行車環湖的路線跟照片整合,配合Google Map API 的加值應用製作鯉魚潭自行車步道GPS相簿軌跡的動態網頁。點擊下方的圖片即可進入該網站,瀏覽照片的同時,可觀察各景點間的里程、騎乘時速、時間等資訊。隨著GPS應用的普及,利用這類簡便小工具幫自己的旅行做個記錄已逐漸變成全民運動了。

image

   利用GPS軌跡紀錄器定位後的相片即自動產生經緯座標(寫入照片的EXIF檔),將這些照片上傳至有地圖功能的網路相簿(如PICASA),即可自動顯示照片位置在Google Map底圖上。

image

其他參考網站

1.鯉魚潭自行車步道簡介~騎遇花蓮
2.鯉魚潭水舞活動網站~花蓮水舞萬象洄瀾
3.鯉魚潭360度虛擬實境~花蓮縣觀光資訊網
4.Google Map API申請網址

以下是七月時筆者拍攝的鯉魚潭水舞活動的照片,提供參考。

image

image

 
G-contents@NDHU Copyright © 2009 Blogger Template Designed by Bie Blogger Template